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7版:财富·消费

花卉生意越来越难做

等客上门
不妨试试以销定产

  ■记者 田妙联 

  

  近日的一个中午,城区花鸟市场,阳光若有若无地洒在盆栽上。花农牟浙东望着路上寥寥的行人,摇着头从板凳上站起来感叹:“今时不同往日,前几年货车开进开出装运花木的热闹场景是见不到了。”

  团购生意减少花农叹气

  “前两年花木市场行情不错,八成销量由企业单位埋单。”牟浙东说,今年生意直线下滑。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一些企业纷纷节缩开支,由原先一年采购花木三趟变为一趟,总体销量下滑近一半。 

  “单位摆租的生意也几乎没了。以前开个三天的会,就会从这拿走几百盆花木摆放。”另一名花农说,现在单位这块生意也断了很久。

  除销量下滑外,价格走低也是众多花农苦恼的原因。卖了20多年的花木的王良芝告诉记者,2007年以前,花木价位高,利润大;2009年至2011年是黄金期,不仅销量大,利润也还可观。但近年来利润空间减小,特别是今年广东市场受天气影响,很多花木品类价格都在上浮,如时来运转、小叶发财树等都上扬了10%至20%,但碍于行情不好,只好像夹心饼干一样低利润售卖。

  据介绍,目前花市上卖得最好的都是20元至50元左右的盆栽。

  品种相同成花农短板

  “年年岁岁花相似。” 牟浙东认为,除了大环境的影响之外,花木业也受到本身的制约。他举例说,一年四个季节,每年的花木品类都差不多,农历1月至4月,主营迎春花、满天星、薰衣草;5月至7月,红掌为主;8月至9月,菊花上市;10月至12月多讨个吉祥,锦上添花、仙客来、长寿花、鸿运当头、黄金果、海棠走俏。

  “每年都是重复着四季歌,20年来花的品种几乎没怎么变化。” 王良芝表示,不仅花相似,进货渠道也一样,大家都赶到广东进,今天你能进来,隔天他也能进到。再加上肩并肩销售,价格不透明都不行。

  增加小盆栽对准个人消费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很多花木商都有转型的意识,有的花农跟随大众消费潮流,增加小盆栽,对准个人消费市场;有的花农结合消费者怕麻烦的心理,增加了水培盆栽。

  不过在花木商的转型路上,也有消费者提出不同的建议。

  常逛花木市场的黄振江提出建议,价格透明是因为花木的雷同,受制于广东市场,也是因为我市的花农没有去挖掘本土花木品类。他提出能否结合电商模式,推销本土花木。

  酷爱养花的陈小姐近几天发现,一些巴掌大小的盆栽,虽然花木品类雷同,但盆底却别出心裁,采用贝壳、石头、木头做底,小巧精致令人喜欢。陈小姐建议,把植物上升到艺术,或许能为他们打开另一条经营思路。

  变等客上门为以销定产

  我市的花农中也不缺少成功的典型。徐金永和他的花解语玫瑰园,早已成为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的成功样本。目前,花解语共有60余亩生产基地,年产400多万朵玫瑰花,玫瑰花类品种达500多种,并通过自主研发了的自动控制设备,实现玫瑰花期“定制”绽放。

  近年来,徐金永不断向第三产业发展,打造玫瑰园休闲经济,提升花木产业的附加值。另外,徐金永在销售模式上也提出了变革,利用0T0模式,开通微信、美团等网上通道,变“等客上门”为“以销定产”,跟上时代的步伐。

  目前,徐金永正在加紧筹备植物克隆实验室,以期借助新技术,将花解语转变为花木“总部经济”,实现规模化生产,打响花解语品牌。


永康日报 财富·消费 07 等客上门
不妨试试以销定产
2014-11-20 永康日报072014-11-2000015 2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