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制水果享受酒店式服务
水果不再论斤卖,消费者按需购买拼盘,新鲜不浪费
![]() |
水果不再论斤卖,消费者按需购买拼盘,新鲜不浪费
■记者 田妙联 见习记者 王伟建
经济新常态 产业新突破 ⑧
农族水果店开展线上线下销售,图为该店员工在清洗外卖的水果。
突破点: 通过微信卖衣服、蛋糕等已不再是新鲜事,现在开始流行微信订制水果。只要刷新微信朋友圈,各种新鲜的水果拼盘就出现在屏幕上。由于微信订制水果门槛低,盈利快,吸引了一批80后、90后争当水果电商,各种“玩转”也呼之欲出,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果粉”尝试这种新的消费方式。
“三免”水果拼盘大受欢迎
6个月前,章小琳从卖男装转行卖水果,她的微信上便记录下了每天围绕水果而产生的图片与文字。“会员顾客没过瘾就秒完的水果再来一份,已经送出,请慢用。”“自提组合拼盘,樱桃、草莓、橙子,好吃看得见。”一组组色彩鲜艳的水果拼盘,不仅令人垂涎欲滴,也让买的人沾沾自喜,不用出门买、不用洗、不用切,下单一会儿,水果拼盘就送上家门。
“我们打破水果论斤卖的传统方式,提倡顾客按需购买拼盘,既新鲜又不浪费。即使只要一根香蕉,我们也切盘售卖。” 章小琳说,自从推出水果免洗切、送货上门服务后,市场反响不错,特别受到了一些妈妈们的支持。就在前几天,某小学搞舞台节活动,一位妈妈一下子就订购了70份水果拼盘。
“因为我们很重视品质,水果稍微有点不新鲜就不卖。”章小琳的爱人郑武雄说,口感不好、打焉的水果,不推荐;过晚上8时,水果特价出售;开设透明厨房,洗切全程接受顾客监督。此外,每一个微信订单,都会附上水果切盘前与切盘后的对比照,供顾客审阅参考。
还有,章小琳的水果店,不管买多少,城区都免费送货上门,因此在微信朋友圈里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目前会员累计500多名,日均微信订单30多个,最多时一天能达60多个。
从武义种植基地直达顾客手中
没有实体店,只有一辆电瓶车,将省去的人工、店铺租金等成本化作为油费运费,网名“笨蛋小美食”常彦鹏的销售方式很明确,就是不与实体店面对面“抢生意”。
“现在是服务型社会,如果还走传统模式的话就很难进入市场,除非有强大的资金和特色的产品。看他们开实体店,开一家关一家,就知道了如今生意不是那么好做。如果服务能力不跟上,营销模式不转变,那就会被顾客甩出市场。”常彦鹏认为,微信朋友圈是一个很好的交友、推广的优势平台。因此,他利用微信朋友圈平台,把农户自产的水果送到顾客手中。让农户足不出户就卖出了产品,也让顾客足不出户就吃到时令新鲜水果。
为了保持水果新鲜,常彦鹏的做法是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专业的“水果买手”。他每天早上奔波于武义各家水果种植基地,根据水果的外形、成熟程度、新鲜度等指标,筛选出自然成熟的新鲜水果。到了中午,他就骑着“小电驴”,带着刚采摘的水果来到城区,送货上门。在夏天销量好的时候,一天可以卖出60多公斤的水果,平常一天可卖出40公斤左右。
突出用户体验主打感情营销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微信下单的消费群体多是些动口不动手的“懒人”。年轻人争相加入水果销售行业,除了看中“懒人”经济外,最主要还是看中其可观的毛利。
“虽然水果的毛利高达30%,但如果产品没特色、卖点不突出,也难做好。因为水果生意门槛低,价格透明度高,缺乏特色很难生存。”松石西路上一家线上、线下同时运营的水果店老板告诉记者,其实水果生意赚的就是损耗钱,损耗少盈利就多,因此水果的品质和能否销得快很关键。
“水果电商有一定的优势,借助庞大的朋友圈,不断更新产品广告,主打“情感营销”牌,如时常和微信用户点赞互动,开展线上送红包、扫二维码送水果及积分换购活动,线下免费为消费者榨汁、开展试吃活动等,以卖点产品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将潜在客户转化为现实客户。”做了两年微信生意的李小姐如是说。
胡先生的水果店即将开张,他已将微信名改为“果缤纷”。实体店未开,微信上已开始造势,每位“圈友”在一定的期限内加关注就送200分积分,大到实体店装修风格,小到水果品类,就连广告词也虚心向各位“圈友”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