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孟勇:顺民意得人心的“好当家”
![]() |
让老百姓服你并不难,只要一门心思给他们办实事就够了。
■永组文
1990年,刚满20岁的蒋孟勇当上古山镇大园东村的村支书,这一干就是24年。大家都叫他“年轻的老支书”。
“回过头想想,把工作做好,让老百姓服你并不难,只要一门心思给他们办实事就够了。” 蒋孟勇说,这些年他干了两件最满意的事:一是三次改造钢铁市场,让村民赚了钱;二是进行旧村改造,让村民住进了别墅。
迎难而上:三次改造钢铁市场
古山镇很早就开始发展以摩托车配件、电炉丝、衡器等为代表的小五金产业。大园东村紧邻省道一侧,一些村民看准了商机,通过收购废旧钢铁等原材料,慢慢在村子的南侧形成了一个废旧钢铁市场。
蒋孟勇担任村支书时,这个市场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但整个市场是用油毛毡布搭建的,档次很低,又不安全,环境卫生也很差。当时外地客户来购买原材料,看到村民就站在垃圾堆上数钱,就说了一句“永康老板都站在垃圾堆上数钱”。没想到,这句话后来一直成为外来客商调侃永康人的玩笑话。
1991年,蒋孟勇对市场进行改造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商讨了好几回,总算统一了大家的思想。当时,村里决定拿出160万元,将油毛毡市场改建成砖木结构。
没想到,这个消息一公布,大部分村民却不支持。上世纪90年代初,160万元对于一个村来说,还是一笔巨款。一些村民说蒋孟勇“败家”,一上来就花这么多钱。还有一些村民背后说,村干部想借改造市场的机会捞钱。
面对村民的议论,蒋孟勇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不为所动,认准了就要干到底。
村两委班子成员分了工,两人一组,挨家挨户走访,把市场改造效果图拿出来,请村民提意见,给他们讲改建市场的好处。经过两个多月的走访,终于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第二代钢铁市场改造正式启动。
从1991年到1995年,改造工程共搬迁、拆除旧摊位224个,搬迁钢铁1万多吨。利用老市场地基建成当时一流的商住楼,摊位数一下子扩展到350个,每间面积40平方米,全部实现水电配套,商住楼还配有齐全的餐饮服务,整个市场一下子变得亮敞了。旧市场改造后,每年能为村里贡献47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这以后,第二代、第三代市场改造就比较顺利了。从1995年开始,大园东村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对市场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对路面进行硬化、绿化、亮化,到2003年,第三代二期市场改造完成,该村的钢铁市场也成为华东地区闻名的市场之一。2013年,市场交易额超过15亿元,村集体收入仅市场一项就达1200多万元。
提档升级:让村民住进别墅
随着村集体收入的增加,村民收入的提高,大家都想有一个干净、清爽、优美的生活环境。用村民的话说:“现在不在垃圾堆上数钱了,但住的房子却建在了垃圾堆上。”村民改造旧村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这样的好时机总算等来了。从2010年开始,大园东村经过两期改造,先后安置了142户。新建成的住宅区实行小区式物业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管理,小区内全面实现“绿化、洁化、净化、亮化”,并建起了老年活动室、文化活动室,还有露天舞池、篮球场、健身活动区等文体设施,让村民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大园东村还为村民交了医疗保险,每年拿出36万元组织全村村民到城区医院体检;对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奖励1000元,参军入伍的奖励3000元,全村形成了敬老爱幼,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好风气。
为此,村民常夸蒋孟勇是“大园东村的好当家”。不过,这位“好当家”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正在构思新的规划:一是把大园东村第三期农房改造搞好,让大家都住上好房子;二是筹划建设老年公寓、外来人口之家;三是将钢铁市场改造成一个高档次的现代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