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家访
![]() |
大山深处的家访
□吕嘉兴
10月19日,四川省通江县实验中学高一年级主任王老师驾车,带领我们一行向着大巴山深处驶去。此行的目的地,是毛浴镇戴姓学生小戴的外婆家——一场承载着学校深切关切与殷切期待的家访,就此正式拉开序幕。
我们的车沿着通江河畔的山路蜿蜒前行,土生土长的张副校长化身“本地向导”。她的目光掠过车窗,定格在蜿蜒流淌的通江河两岸,话语中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熟稔与热爱。她娓娓道来,不仅为我们描绘着河岸的秀美风光,更细细讲述了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让我们在尚未抵达目的地时,便已对这片大山多了几分亲近与向往。
40多分钟后,车辆在毛浴镇公路边的山脚慢了下来,王老师指着右侧通往山上的路说,这便是我们接下来的行程。抬头望去,群山连绵起伏,如同一条沉睡的巨龙,将三三两两的农家环抱在茂密森林的怀抱中;而脚下的山路则蜿蜒曲折,又窄又陡,路面布满坑坑洼洼,稍不留神便可能打滑。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李白的慨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也让我们对即将见到的小戴外婆家多了几分好奇。
闲聊间,王老师谈及小戴的上学路。我们才得知,这条让我们倍感艰难的山路,她从七八岁起便已踏足,一走就是整整九年。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刚上小学一年级时,七八岁的她牵着外婆的手,每天清晨迎着朝阳出门,傍晚伴着夕阳余晖归家,一来一回要在山路上奔波两个多小时;升入初中后,学校离家更远了,她每周只能回家一次,背着装满衣物与书本的书包,在山路上跋涉。遇上风雨天气,山路泥泞不堪,栉风沐雨的她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裤脚总是沾满泥水;遇上雪花飘飘的寒冬,路面湿滑难行,她只能缓慢挪动,凛冽的山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可即便如此,懂事的小戴从未叫苦叫累,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到实验学校,这份在崎岖山路间坚守的执着,显得格外珍贵动人。
不知过了多久,我们终于绕过了山里的“十八弯”,抵达了小戴的外婆家。那是一座坐落在山坡上的老旧房屋。看到我们的身影,年迈的外公外婆急忙从屋里迎了出来。他们的脸上布满了岁月镌刻的皱纹,眼神里却满是难以掩饰的激动,一时间竟有些不知所措,只是不停地搓着双手,反复念叨着:“你们真好!这么远的路还特地过来……”外公外婆语无伦次,絮絮叨叨地说着小戴的日常:“她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最多过年回来一次,这孩子打小就懂事,放学回家从不贪玩,放下书包就帮我们喂猪、做家务,地里的活忙不过来的时候,她还会跟着我们去挖土豆、红薯。” 说到学习,外婆的语气里多了几分骄傲与心疼:“夜里,她总在陋室里写作业,我们让她早点睡,她总说作业没写完,从不用我们催……”一旁的小戴听着外婆的话,腼腆地低下了头,脸颊泛起淡淡的红晕。在这样困苦的环境中,她不仅咬牙坚持努力学习,还对长辈体贴入微,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这份坚韧与懂事,让我们由衷地敬佩。
走进小戴外婆的家中,眼前的景象更令人动容:三间破旧的房屋,墙体有些地方已经斑驳脱落,屋顶的瓦片也有几处破损。其中一间屋子堆满了土豆、红薯和花生等,那是一家人赖以生存的粮食;另一间屋子堆满了过冬的木柴,整齐地码放着,散发着淡淡的木头清香;还有一间屋子则杂乱地堆放着各类杂物,旧农具、破损的家具挤在一起,显得格外拥挤。受一个多月阴雨天气的影响,每间屋子都弥漫着浓重的霉味,让人不禁心头一酸。老外婆见我们来了,满心热忱地要去淘米生火做饭,我们深知这份心意的厚重,却也不愿再给老人添麻烦,于是再三婉言谢绝,反复说着我们还有行程要赶,让他们留着自己吃。老人见我们态度坚决,只好作罢,但眼神里的歉意与不舍,却让我们心里暖烘烘的。
我们和小戴坐在一起亲切聊天,张副校长问起她高中的学习节奏是否适应,课堂上有没有听不懂的知识点,和同学相处得是否融洽。小戴轻声细语地回应着,说起数学的难点时,眼神里闪过一丝困惑,但谈及和室友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光,又露出了腼腆的笑容。我们鼓励她遇到困难别独自硬扛,无论是学习上的疑惑还是生活中的烦恼,都可以随时找老师和同学帮忙,学校永远是她坚强的后盾。小戴越来越阳光,频频点头,眼里闪烁着越来越坚定的光芒,轻声说:“谢谢老师,我会好好努力的,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简单的话语,却饱含着她的感恩与决心。
离开的时候,小戴外公外婆一直紧紧跟在我们身后相送,直到我们的车消失在山路的拐角处,他们才缓缓转身。坐在车里,回想着刚才的一幕幕,大巴山的崎岖山路、小戴的坚韧懂事、老人的淳朴热情,都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这场家访,不仅让我们全面地了解了小戴的生活处境,更让我们看到了困境中闪耀的人性微光——那是坚持的力量,是懂事的温暖,也是大山深处最动人的底色。而这份翻山越岭的关切,也将化为我们教书育人路上的动力,陪伴着像小戴一样的孩子在成长路上勇敢前行。
家访合影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