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文化·西津

施孟达:以桥为碑的永康人

  施孟达:以桥为碑的永康人

  □胡翔宇

  翻开《永康县志》,在“桥梁”条目下常能看到一个名字——施孟达。他是明永乐至成化年间的永康人。地方志称其“家殷而好施,生平造桥九座”,其代表作是仁政桥,也就是今天横亘华溪东路与华溪西路、连通胜利街的和平桥,于成化元年,即公元1465年落成。桥名取义“以仁行政”,折射出他那一代人以修桥铺路、利济乡里的价值观。

  这些桥梁不只是石与木的结构,更是一个时代的公共精神。施孟达所捐修的桥,大多分布在交通要道、溪流交汇处,为商旅往来、农耕运输提供便利。数百年过去,桥或改名、或重修,但那份“以一己之力为众人通途”的初心,却成了永康人共同的记忆。

  施孟达的父亲施茂盛是远近闻名的善人,常在荒年开仓赈粮。孟达少年时跟着父亲走村串户,见过饥民哀号、路断桥塌的惨状。父亲临终时叮嘱:“子若有余力,当修桥铺路,以济行人。”这句话成了他一生的信条。

  成年后,他没有仕途野心,只在田间与工匠往来。他懂木石,懂地势,常带几名匠人实地勘察,哪儿溪流阻断、哪儿车道泥泞,便动念建桥。有人问他:“修一座桥要花多少银两?”

  他笑道:“若论花费,银子数不清;若论功德,心里算得明。”

  在明景泰七年,唐先遭遇暴雨,旧桥倾塌。他不等官府批示,自掏腰包,雇工开石,重建一座三孔桥。那年,他已四十有余。石梁落成之日,乡人相传他跪地叩谢天地,说:“但愿后人无惧风浪。”桥建成后,他又捐资在桥旁立小祠,名曰“普济”,意为济人济世。此后数年,他修桥成习,渐赢得乡里口碑。

  仁政桥是他修的第七座桥。那一年,成化初期,他已白发微生。有人劝他在桥头立碑,他却摇头道:“桥为众人行,不为一人名。”于是那块刻有“施孟达造”的石碑,被他亲自命工匠砌入桥墩底部。

  “名若显于上,终有人磨;名若藏于下,方可久存。”五百年后,这块石碑在施工中被发现。工人们把它从桥脚取出,洗净泥痕,送进地方档案馆。那一刻,历史的尘埃被轻轻拨开,一个名字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有人说,这正是他所愿:“功成不居,名在泥中。”

  据地方志与民间资料整理显示,他一生共修桥九座、建寺十所。仁政桥、平安桥、普渡桥、松溪桥、赵店桥、罗树桥、序东桥、李溪桥、博济桥……这些桥分布在永康城乡之间,串联起一个时代的交通命脉。他也曾在义乌、温州等地捐资修寺。双林寺的檐角木刻,至今留有“施氏捐建”之名。寺僧相传,他捐银时只留一句话:“愿行人免孤渡,愿修心者有归处。”

  九桥十寺,像是一张隐形的网络,连接着物质的路与精神的路。那时的人们不懂“公共工程”“慈善事业”这些现代词汇,但懂得一个朴素的道理:“行路不忘修桥,得福不忘济人。”

  今天,我们再看施孟达的故事,已不仅仅是在看一位明代乡贤的功德录,而是在反思——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是否也需要一座“桥”?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之桥,是城乡之间的共富之桥,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桥。

  施孟达没有享受高官厚禄,也没有被载入宏篇巨制的史册,但他在永康留下的每一座桥,都像是一段可行走的信念——利人者,恒利己;修桥者,亦修心。所以,最后我想说:桥,连的不是水的两岸,而是人的良心与未来。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文化·西津 00004 施孟达:以桥为碑的永康人 2025-10-18 永康日报2025-10-1800014;永康日报2025-10-1800015 2 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