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马河:“停车下马”的千年佳话
|  | 
车马河:“停车下马”的千年佳话
东城街道九洲村车马何自然村,原名“车马河”。因村庄坐落于车马河畔,遂以河为名;后因村民多姓何,故改称“车马何”。
车马河之名从何而来?相传,这条河由北宋进士、欧阳修的门生徐无党主持开凿。车马河引华溪之水注入南塘湖(又称官湖),而南塘湖正是周边村落农田灌溉的重要水源之一。
徐无党(1024年—1088年),永康五岗塘村人,皇祐五年(1053年)省试第一,赐进士出身,官至政和殿学士。他为官清廉,正直敢言。
当时,永康境内最长的河流华溪水患频发,而稍逢连日晴好天气,沿岸农田又易受旱。徐无党出仕后,心系乡梓,决心治理家乡的旱涝之灾,于是筹划筑坝挖塘,将华溪之水引入沿岸湖塘,以资灌溉。
徐无党言出必行,立即上奏朝廷,请求返乡兴修水利。朝廷准奏,并免除永康三年粮役。他日夜驻守工地指挥,尽管工地离家仅五六里,却常食宿于一线,自清晨忙至天黑。他还立下一则“乡规”:凡经过工地的官员行旅,必须停车下马,担土三担方可放行。无论官职高低,文官须落轿,武官须下马,亲自挑土三担,登记在册,不得由他人代劳。
一日,一位“千岁”皇亲前来视察水利工程。经过工地时,他依例须落轿担土,却自恃身份尊贵,又是奉旨察访,以为徐无党必不敢为难,便命轿夫代劳。徐无党却坚持原则,称“千岁”身为皇室表率,更应身体力行。“千岁”见软的不行,便以利诱威逼,暗示若不通融,日后必无好果。徐无党闻言大笑,命人将扁担畚箕置于轿前。“千岁”无奈,只得悻悻落轿,亲自挑完三担土。
车马河一带古时为交通要道,自此,南塘湖工地上常见车马列队、官民依次担土的景象。徐无党不畏权贵、一心为公的事迹传开后,百姓纷纷称颂,工程进度也大为加快。历经三年,徐无党终于在华溪上筑坝开渠,于沼泽中贯通“车马河”,引水灌溉良田千顷。村庄因河得名,而徐无党勤政爱民、开凿车马河的故事,也千年流传。
那位“千岁”回京后,怀恨在心,诬告徐无党私造“官湖”,借故将他杀害。百姓闻讯愤慨,联名上告申冤。为纪念徐无党,民众将南塘湖改称“官湖”,并在湖畔修建“徐公祠”,塑像祭祀。
元末明初,学者唐光祖因仰慕南塘风光与徐无党之高义,死后葬于徐公祠旁。直至1958年,南塘村迁并入前舒村(今芝英镇黄龙村前舒自然村),徐公祠方渐倾圮。
融媒记者 王佳涵 整理
 
        
       浙B2-20100419-2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