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与对手谈判
——看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有感
|  | 
拿什么与对手谈判
——看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有感
□ 林上军
作为《志愿军》系列电影的第三部——《志愿军:浴血和平》,反映了以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后至停战协议签订期间“边打边谈”的史实,展现了志愿军捍卫和平、以战促和的历史过程。
与以前两部有所不同的是,这一部战争场面相对较少,重点突出志愿军指挥官及中央特派代表如何与联合国军谈判团斗智斗勇的故事。158次大会、733次小会、2易会场、5次中断,这场谈判历时长达747天,打破了世界军事史上最长停战谈判纪录。
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尽管在战争中也没有处处占上风,但由于我军武器装备差,对方自我感觉良好,非但每次刁难我方,态度傲慢、缺乏诚意,在谈判桌前凌厉施压,更随心所欲地发动战场绞杀,在中立区实施暗杀等。
影片再现美帝国主义的丑恶行径、卑劣伎俩,用一组组镜头,反衬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讲信用、践诺言的形象。尤其是我军战士——军事警察姚庆祥为确保在中立区不开枪,有枪不还击,最终被敌军近距离杀害的镜头,凸显志愿军良好的纪律素质、大局意识。
作为战争题材电影,肯定缺少不了必要的战争场面。这方面,影片较好地把握了观众心理。从松骨峰战斗到上甘岭战役,从排山倒海般的炮击到兵刃相见的地道坑肉搏战,从敌军实施细菌战到化学战,有时镜头虽不长,但场面的出现,使观众充分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和平就像小孩子,总归是要跑到你面前的。”这是电影中林月明看到朝鲜小孩子在中立区跑进跑出后发出的感慨。谈判的结束,就是和平的开始。为了达成谈判协议,我方一次次忍辱负重,面对刁难,我方绝不妥协。谈判桌上神态不动如山,心底深处波涛汹涌。桌面上一下子谈不下来,只有战场上见。一次次厮杀、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拉锯战,终于让敌人心服口服,乖乖签字。
就如彭德怀元帅在电影中所言: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整部电影从谈判室到作战场,切换自如,动静结合。其间,黄继光堵枪眼的过程,一个真实的黄继光,我们看到了;丈夫在战场上已牺牲,自己积劳成疾的翻译队队长林月明看完停战协定签字场面,安详离世,我们看到了;最后,志愿军战士遗骸魂归故里的场景,我们看到了。还有那些参与抗美援朝的人们,那些已经牺牲和那些还活着的志愿军官兵。群雕般英雄形象的塑造,不但让人动容,也真切感觉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正如有的观众留言所写,以“浴血”为名,看到“和平”的珍贵”。
重温家国历史,传承英雄精神,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民族精神最好的传承;触摸历史的肌理,顿悟和平的重量。铭记历史,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这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教育课。但愿更多的人观看志愿军系列电影,它会告诉人们:我们该如何珍惜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
从清朝丧权辱国的一次次割地赔款谈判到1919年巴黎和会上的谈判,每一次谈判就是对底线的一次触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与诸多对手的较量一直存在,与对方的谈判也一直没有停息,从陆地边界谈判到海域岛屿争端谈判,从金融战到贸易规则谈判。
现在谈判,看上去,或温文尔雅或唇枪舌剑,除了谈判者的能力和智慧,最后的成效,往往是各个国家的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在支撑着发挥作用。
愿得此身长报国;苟利国家生死以。让我们时刻牢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愿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能用自己的血肉去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为中华之崛起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让祖国的底子更厚、实力更强、发展更好。
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海报
 
        
       浙B2-20100419-2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