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社会·看点

下班后依然“上课”

这届年轻人正在
重新定义“充电场所”

  下班后依然“上课”

  这届年轻人正在

  重新定义“充电场所”

  在永康,青年们的学习场景正悄然发生改变。读书会里,他们在交流中寻找思想共鸣;自习室中,他们在安静氛围里汲取专注力量;青年夜校里,他们通过技能学习和互动拓展生活的宽度。学习不再只是校园里的任务,而是逐渐成为青年主动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新趋势,正折射出社会变迁下青年群体的需求与活力。10月17日,记者走近这类青年群体,了解他们的学习日常。

  青年夜校课堂

  读书会:让交流互动有温度

  在我市新华书店的“荒野漫读社”里,当晚,来自不同行业和年龄层的读者围坐一圈,桌上散落着书本与茶盏。气氛并不像课堂那样拘谨,更像是朋友间的谈心。有人谈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有人则将书中理念与自身生活联系在一起。

  “每个人读同一本书,感受都不一样。通过交流,我能吸收别人的观点,同时分享自己的思考。”市民夏婷婷告诉记者。这样的互动让自己成长更快。“荒野漫读社”发起者邓忻也表示,读书会并不设门槛,除了年轻群体,还有不少五六十岁的长者加入,他们带来的生活智慧往往让年轻人获益匪浅。

  与传统“读书笔记分享”不同,如今的读书会更像是一个“共解困惑”的线下社群聚会。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焦虑和压力,在这样的聚会中得到舒缓。人们在书籍中寻找答案,也在交流中获得启发。“我们发现,很多人都在内心里寻找‘如何更好地生活’的答案。这个答案可能在一本书里,也可能在一次谈话中。”邓忻说。

  近年来,线下读书会悄然升级,从单纯的“分享心得”走向“问题共解+实践社群”。读书成为一种媒介,让青年在交流中找到陪伴和支持。伴着书香和茶香,思想的火花在一次次碰撞中闪耀。

  自习室:营造安静氛围

  在共享自习室里,灯光柔和,座椅排列整齐。年轻人埋头读书,只有翻书页和敲击键盘的声音回荡其间。

  “在这里学习,会被别人努力的状态感染。”市民吕婷婷说。在家时,她常常容易分心,而自习室的氛围让她能保持专注。另一位市民徐锦浩则直言:“在家学着学着就玩手机了,这里能让我专心一下午。”

  近年来,自习室、党群服务中心、悦读吧等新型学习空间在永康不断涌现。它们不仅提供舒适的学习设施,还通过精心的布局和氛围设计,为年轻人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墙上的励志标语、书架上的图书、静音区与讨论区的分设,都让学习更有仪式感和动力。

  在我市党群服务中心,学习还伴随着社区的温度。该中心实行线上预约与“三方管理”,由工作人员、大学生志愿者和社会组织共同维护秩序。自习室不仅有明亮的灯光、无线网络和自助借阅机,还不断创新服务,计划开展政策解读、读书沙龙等活动。工作人员施彬倩表示:“我们希望这里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青年社区。”

  自习室的兴起,折射出青年对“学习氛围”的追求。在一个共享的空间里,他们找到的不只是效率,还有归属感。学习变得不再孤单,而是彼此之间的共勉。

  青年夜校:“学习+社交”满足多元化需求

  第四期青年夜校课程,一经上线便被秒抢一空,有些市民早早地定好闹钟“抢”名额。从架子鼓到声乐,从国画到网球,各类课程纷纷吸引着年轻人踊跃报名。

  “我一直想学架子鼓,夜校正好开设了这样的课程,还能认识新朋友。”学员应凯雯兴奋地说。

  夜幕降临,青年夜校的教室灯火通明。在声乐课堂上,老师讲解呼吸方法与音准技巧,学员们跟随节奏练习。另一间排练室里,女子乐队正在尝试贝斯、吉他与架子鼓的合奏,琴声与笑声交织。

  青年夜校不仅提供技能学习机会,也创造了社交场景。

  青年夜校教师江义军认为,与儿童教育不同,青年夜校更强调“速成”和“体验”。“大家希望收获一个成品,氛围轻松,沟通顺畅。”他说。

  不少学员认为,青年夜校的最大吸引力是“学习+社交”。“我们朋友之间很多人都来报名,大家一起学习很有意思。”学员陈伶伊笑着说。

  在这里,年轻人既能释放工作压力,也能挖掘兴趣爱好。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以满足多样化需求。从美妆到燃脂,从乐器到绘画,夜校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它不仅让年轻人获得技能,也让他们在交流中找到归属感。

  ■记者手记

  不同场景拼接出当下青年学习新图景

  在读书会里,青年人通过思想碰撞寻找心灵慰藉;在自习室中,他们以氛围驱动,抵御孤独与分心;在夜校,他们则通过技能学习和社交互动,拓展生活的宽度。这些不同的学习场景,拼接出当下青年学习的新图景。

  表面上看,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学习形式,而是选择更符合自身节奏的方式。但其背后,折射出的依然是他们对学习的执着与热情。

  这说明,学习早已不再只是“被要求的义务”,而是一种主动追求的生活选择。它既是个人成长的途径,也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青年们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了一个古老的问题:为什么学习?答案或许是自我提升,或许是交流分享,或许是社交拓展。但无论哪一种,都在展现同一个事实——年轻人从未丢掉学习的热情,只是让它变得更加灵活与多元。

  融媒记者 桂荣超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社会·看点 00003 这届年轻人正在
重新定义“充电场所”
2025-10-18 永康日报2025-10-1800006;永康日报2025-10-1800009;永康日报2025-10-1800008;永康日报2025-10-1800011;永康日报2025-10-1800012;永康日报2025-10-1800014;永康日报2025-10-1800016;永康日报2025-10-1800017;永康日报2025-10-1800018;永康日报2025-10-1800019;永康日报2025-10-1800020;永康日报2025-10-1800021;永康日报2025-10-1800022 2 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