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百村风物志

文章导航

深山藏古韵 枇杷香满村

——村游记·峡源村

  深山藏古韵 枇杷香满村

  ——村游记·峡源村

  10月13日,寻村小队从城区出发,驾车一路向北行驶,穿过三渡溪水库大坝的穿山洞。一幅山水画卷徐徐在我们眼前展开。蜿蜒的山路引领我们来到一个藏于深山中的古朴村落——象珠镇峡源村。这个村庄地处永康北偏西,与义乌交界,东北西三面环山,300多户村民、千余人口在此世代居住,享受着山林环绕的静谧与安宁。

  探访“华东古桥博物馆” 漫步千年村落遗迹

  刚到峡源村村口,茂密的古树群便为我们送上了一份清凉。古老的枫树、樟树、青冈树排列有序,历经百年风雨仍矗立不倒,成为村民休憩聊天的天然“茶馆”。在这片古树群中,一棵有着300年树龄的枫香树格外引人注目——它树干最粗壮、枝叶最繁茂。据村民介绍,这是目前永康境内最古老的枫香树,堪称村落的“活化石”。

  若从高处俯视,一条S型小溪自北向南贯穿全村,将峡源村自然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为方便两岸村民往来,自古以来,村民们在小溪上修建了20多座古桥。其中,元代至民国期间建造的古桥仍保存着9座,还有一座桥是独特的石蹬步,峡源村也因此赢得“华东古桥博物馆”的美誉。

  在众多古桥中,最古老的是胡家桥,有600多年历史。整座桥体由鹅卵石砌成,成千上万块卵石没有任何钢筋支撑,仅靠石块相互间的挤压而横跨溪流。

  关于胡家桥,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曾经有个叫胡家的村子坐落于峡源村边的山头上,这座桥是胡家人为方便出入所建。因当时人少财薄,胡家人只能采用当地丰富的山石资源拱砌而成。如今胡家村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而胡家桥却成了奇迹般留存的“见证者”。

  沿着溪流继续前行,一座独特的木梁石板桥呈现在眼前。这座桥以木头为梁柱,十几块石板盖在木梁上,中间铺着箬叶以防木质腐烂。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这座桥始建于民国初年,这种结构的桥梁在我市很少见。”2007年,市文管会拨专款,按照老桥的原貌、用材用料和施工方式对其进行了修复保护,让这份独特的建筑遗产得以延续。此外,济川桥、万古桥等古桥也各有特色。它们大多以石块、石板砌成,构造简洁却形状多样,展现出古代村民的智慧与匠心。

  峡源村保存着大片老房子,是我市为数不多的古村落之一。“听松别墅”是最有特色的古民居。这座民国初年建造的别墅,坐东朝西,占地373平方米,为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进门第一间屋子的窗户是雕着花格的杉木窗,据说当时单个窗户的雕花就需花费近百个工时。院子一周的檐柱上有10个牛腿,每个牛腿雕刻着不同造型的图案,生动形象。

  追溯李氏千年族脉 感受婺剧文化传承

  峡源村村民大多姓李,为永康石塔下李氏一支。据《峡源李氏谱志》记载,李氏先祖系出“理氏”,最早可追溯到帝少昊的后裔皋陶。商朝末年,皋陶子孙理政因执法如山得罪纣王,家族遭满门抄斩,其妻子契和氏带儿子理利贞逃出,靠树上的“木子”充饥才得以存活。为感谢“木子”救命之恩,从此改“理”为“李”,李利贞成为李氏始祖。唐广明元年(880)黄巢兵乱后,李氏迁往钱塘;宋宝祐年间(1253-1258)或宋咸淳初年,李景龙迁徙至永康石塔下;到了元代,李华从石塔下迁居至峡源,成为峡源村始祖。李氏一族在此安居乐业数百年,村落水口的营造、祠堂的修建,都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该村曾有大祠堂、智常祠堂、小祠堂、中央祠堂、贤常祠堂、仁常祠堂等多座祠堂。其中大祠堂建于400多年前,是村里最宏大的建筑。贤常祠堂则以雕梁画栋闻名,是全村最漂亮的一座祠堂。遗憾的是,除了较为普通的智常祠堂得以留存,其余大多已被拆除,只留在村民的记忆中。

  峡源村的文化传承还体现在婺剧艺术上。村里婺剧演员人才辈出,早年间村里就有小(坐)唱班培养少年婺剧人才。1919年,村里创办新金台戏班,李朝梭便是该戏班较为出名的登台演员之一;1952年,峡源剧团正式成立,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暂停过一段时间,但后来又恢复演出。逢年过节,平时在地里劳作的村民便换上戏装登台演出。

  据村谱记载,除了李宝剑、李朝梭外,还有李珠球、李康有、李廷玉等一批婺剧艺人在艺界享有名声。至今村里还有一批村民身怀这行技艺,个别继续活跃在一线舞台,且演得出色。夜晚的峡源村,常常能听到一堆人在拉拉唱唱,余音不绝。

  品鉴百年枇杷名品 体验乡村振兴新貌

  “有名枇杷树上生,出在永康峡源坑。”这句永康民间山歌,唱出了峡源枇杷的声誉。自古以来,峡源枇杷便是永康传统水果名品,不仅名声久远,还曾作为贡品,名满八县,享誉四方。

  相传800多年前陈亮写的《永康地景赋》中就有“峡源枇杷,俨若金丸铺野”之句,引发无限遐想。在过去,每到枇杷盛产时节,峡源村便热闹非凡。远近亲朋纷纷前来品尝,各地枇杷商贩云集,馄饨摊、肉麦饼摊、南货摊也随之而来,商机勃勃。“峡源府”的美誉也由此传开。据记载,峡源枇杷盛产时年产量可达250吨以上,小小的枇杷成为当时村落繁荣的见证。

  随着时代发展,峡源枇杷也迎来了新的“使命”。近些年,峡源村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号召,成立了永康峡源枇杷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枇杷种植户整合起来,实现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如今,村里的枇杷种植面积已达400多亩,品种也更加丰富,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2022年,首届峡源(云上)枇杷文化节举行,成为峡源枇杷走向更广阔市场的重要契机。通过“云上”模式,不仅打破了地域限制,让更多人了解峡源枇杷的历史与品质,还搭建了线上销售渠道,把枇杷销往全国各地。种植枇杷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甜蜜引擎”。这颗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枇杷,既甜了人们的舌尖,更鼓了村民的腰包,为古老村落注入了乡村振兴的新活力。

  离开峡源村时,回望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古村落,不禁让我们感叹:这里不仅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有着蓬勃发展的现代产业和充满希望的未来。峡源村,这个被誉为“华东古桥博物馆”的古村落,正以它独特的魅力,迎接着八方来客,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融媒记者 吕晓婷 文 通讯员 陈威武 摄 应楚楚 漫画

  古树群

  听松别墅

  村中一隅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百村风物志 00003 深山藏古韵 枇杷香满村 2025-10-15 永康日报2025-10-1500012;永康日报2025-10-1500011;永康日报2025-10-1500008;永康日报2025-10-1500009;永康日报2025-10-1500010;永康日报2025-10-1500014;永康日报2025-10-1500013;永康日报2025-10-1500016;永康日报2025-10-1500019;永康日报2025-10-1500020;永康日报2025-10-1500021;永康日报2025-10-1500023;永康日报2025-10-1500025;永康日报2025-10-1500026;永康日报2025-10-1500027;永康日报2025-10-1500015;永康日报2025-10-1500017;永康日报2025-10-1500018;永康日报2025-10-1500022;永康日报2025-10-1500024;永康日报2025-10-1500028 2 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