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仁:一块豆腐干,一抹乡愁,一份传承责任
![]() |
周仁:一块豆腐干,一抹乡愁,一份传承责任
人物档案
周仁:2008年入伍,2009年入党,2010年退役,曾获“优秀士兵”称号。2025年5月被认定为第七批永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康豆腐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现经营一家永康豆腐干厂。
“外头黄黄,里头白白,你是哪里的?我是‘童宅乡’的。”近日,记者来到西城街道一处豆腐干制作厂,负责人周仁带记者参观永康豆腐干制作工艺时,唱出了这首朗朗上口的童谣。“我是水碓头村的,以前附近这一片统称‘童宅乡’,这里的豆腐干、千张很出名。小时候,爷爷会蹬着三轮车,带我到集市上卖豆腐干。”周仁说。童谣里描述的是那一块块金黄色的豆腐干,唱的是永康人做豆腐干的历史传承,也唱出了退役军人周仁心中的一抹乡愁记忆。
2010年,周仁退役后选择电商行业,开启首次创业。10年电商沉浮,他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却因一次投资失败致使事业停摆。周仁备受打击,带着失落与迷茫回到家乡。2020年,周仁无意间了解到,姐夫一家正以个体经营户形式,制作并销售豆腐干,这让他看到了新的转机。“原本是想回家‘疗伤’,却发现姐夫也会制作豆腐干,我就想着把豆腐干生意做得更大,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永康的美味。”周仁说。
凭着军人那股雷厉风行的劲儿,周仁说干就干。他租场地、布置生产线,并聘请了20余名工人,提高豆腐干产量。在制作工艺上,周仁坚持手工为主,机器为辅,仅在磨浆、煮浆环节借助机器,点卤、压制成型、卤制、烘烤等环节则坚持沿用传统手工技法,以保留永康豆腐干的独特风味。用松木屑熏烤的豆腐干,香味最浓郁;点卤时对水温与浆温的掌控,是成型关键……这些由爷爷传下的诀窍,周仁如数家珍。“手工做出来的豆腐干与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豆腐干,味道完全不一样。虽然我形容不出哪里不同,但是吃上一口就能感觉出来。”周仁说,目前豆腐干厂每天可生产1000公斤豆腐干,产品销往杭州、义乌、诸暨等地,让这份承载着乡愁的美味走出永康。
经营豆腐干厂的同时,周仁不忘学习,不断精进豆腐干制作技艺。凭着这股韧劲,周仁经过层层筛选,成功通过评审,于今年5月被认定为第七批永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康豆腐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荣誉面前,他并未停下脚步,继续提升自我,并在8月被录取为浙江大学——浙江省2025年“头雁”培育项目地理标志农产品全链发展班学员。据悉,该项目旨在加快培育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通过“头雁领航 群雁齐飞”模式,联农带农、兴农富农,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周仁将在该项目课程中系统学习品牌建设、产业链管理、农产品提质等内容。
“都说本地水、本地豆,做出来的豆腐干才最地道。下一步,我计划在永康种植大豆,打造从种植到加工生产全链条。另外,我还要开设研学课程,让更多永康孩子看到、学到永康豆腐干是怎么做出来的。我还想打造豆腐干IP,把永康豆腐干非遗技艺发扬光大,让豆腐干走得更远……”谈起未来发展规划,周仁眼中闪着光。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和一名退役军人,他始终践行着“退役不褪色,转业不转志”的誓言。对他而言,豆腐干不只是事业,更是一份传承的义务和责任。
融媒记者 王玙铮
融媒见习记者 吕硕
周仁向记者展示永康豆腐干
退役军人创客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