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板桥:
铭记孝行之名
警示为官之道
![]() |
三板桥:
铭记孝行之名
警示为官之道
在花街镇倪宅村,有一座名为“三板桥”的单孔石拱桥,它建造于明代,全桥由紫红长条石砌成,拱券呈漂亮的半圆形,条石纵连分节并列砌筑。它东西向贯通,曾是金华府通往台州、处州、温州的重要驿道,与原330国道相距仅180米左右的距离。
这桥名的背后,藏着一段与孝子相关的故事。
倪大海是倪氏第八世倪永琦的长子,从小就在私塾接受忠孝礼义教育。有一年夏天,倪永琦脚上突发痈疮。倪大海每日寻草药为父清洗疮口,却不见病情好转。情急之下,倪大海便蹲下吮吸脓疮、吸出脓血。在他的悉心照料下,父亲逐渐痊愈。
明正德二年(1507年),倪永琦去世,为了表达对父亲的孝心,倪大海在村前畈那座石拱桥桥头的铜锣山(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改称此山为孝子坟山)上搭建了一间草庐,从此便在那里住了下来,一守孝就是六年。
一天,倪大海在桥边闲坐,忽然听到一阵响亮的鸣锣开道声,原来是金华知府刘临要到永康巡案。倪大海见状,连忙跪在桥边,恭恭敬敬地施礼拜见,静静等候府太爷的队伍通过。可他在外守孝多年,早已无暇打理自己的仪容。知府手下的兵丁们见了他这副模样,误以为是个疯子拦路,赶紧跑去向知府禀报。府太爷坐在轿子里,没多想便下令让兵丁把倪大海打了三大板。
虽说下令打了这个“疯子”,但刘临很快就意识到自己可能太过草率。等他办完巡案的公务,带着队伍返回,再次经过这座原本名为铜川桥的石拱桥时,倪大海依旧跪在桥边,向他行跪拜礼。
这一次,刘临从轿子里下来,亲自走上前扶起倪大海,耐心询问缘由。当得知倪大海是为父亲守孝多年而不曾打理自己外貌的孝子,刘临愧疚不已。他深知自己草率行事,本就该受到处罚,当即命令身边的兵丁,也打了自己三大板,以此来惩罚自己的过错。同时,他还当场宣布,将这座桥改名为三板桥,用这个名字时刻提醒自己,也警示着为官者要慎始如终,时刻自省自勉,不可滥用权力、草率行事。
如今,站在三板桥边,可以看到时空仿佛在此交融的奇妙景象——耳畔先是传来不远处工厂里机器运转的轰鸣声,那声音带着现代工业的节奏感,铿锵有力;一侧是供村民休闲娱乐的绿道,另一侧是村民建造的新房,展现新农村的样貌;就在这现代工业与乡村新居的中间,三板桥静静地凌驾在一条原生态河道之上,河道两岸草木繁盛,透着岁月沉淀下来的韵味,与古朴桥身相映成趣。
融媒记者 何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