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中的记忆与情怀
纸质车票
“退休”引感慨
![]() |
![]() |
方寸之中的记忆与情怀
纸质车票
“退休”引感慨
根据铁路部门规定,今年10月1日起,铁路客运将全面停发纸质火车票,“纸电并行”的报销模式迎来终结。
随着日期的临近,“纸质火车票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话题也登上热搜,引发热议。
“无需取票,刷身份证直接进站,确实方便”“以前每次乘车取了纸质车票,都不知道放哪好。无纸化之后就不用再纠结了”……对纸质火车票全面停发一事,网上不乏“喜闻乐见”的声音。但也有不少网友直呼“不想说再见”,纷纷晒出自己的车票,引起一波回忆杀。
纸质车票的意义远非“乘车或报销的凭证”可以概括。它记录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轨迹,既是旅程的证明,又承载着每一段旅程的记忆。
“小小的车票一头连着家乡,一头连着远方,陪我度过了许多个想家的日夜。”看到纸质车票将要停发的消息,市民王悠十分感慨,“我是一个十分恋家的人。在杭州读大学的四年里,我几乎每个月都要乘高铁回趟家。每次往返的车票我都好好保存着,攒了厚厚一叠。”
如今,王悠已经毕业回到永康工作,不用频繁离开家乡,但那一叠车票却依然存放家中。“看到车票就能回忆起当时返家的欢呼雀跃和离家的淡淡伤感。”王悠说。
对于市民李先生来说,车票则是他爱情的见证。“我和我爱人有一段长达六年的异地恋爱‘长跑’。我俩约定要将每一次乘列车去见对方的车票留存下来,当作纪念。”李先生说,两年前他们的恋爱修成正果,这些车票也作为“嘉宾”出现在他们婚礼现场,无声述说着昔日的甜蜜。
无论是思家的酸涩,还是爱情的甜蜜,当时的情感温度都被封存在车票里。除了作为情感的载体,车票还是开启一场未知遇见的“钥匙”。
市民小舒是一名收藏控。她有一本票夹,收藏着每次出游的火车票、门票、展览册、演出手环等与旅程有关的物品,并按不同的旅程进行分类,成为她专属的旅程纪念品。
其中,几年前和朋友乘了3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去山西的旅程,让她至今记忆深刻。“那次,我们在车厢里遇见了电视剧《甄嬛传》里的一名群演,他还给我们看了他出演的画面。”作为《甄嬛传》剧迷,小舒惊叹于这奇妙的相遇。那次旅程中,隔壁车厢有一名来中国旅行的德国小伙,小舒还当起了临时翻译,成为群演和德国小伙的传话筒,大家一路聊得很开心。
“每当要添置新的演出票或车票的时候,我就会翻看票夹,那些过往的记忆就会涌上心头。”小舒说,相较于电子凭证,纸质车票以其真实的触感、独特的油墨香味,甚至伴随岁月产生的磨损与褪色,都让每一段经历变得具体而可触摸,显得更有人情味。
当然,怀旧并非否定进步。铁路服务的智能化,带来的便捷与高效是实实在在的。大家怀念的,或许并非纸质车票本身,而是与之紧密相连的那段青春、那缕记忆、那份当时的独特心境。
纸质车票“退休”,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谢幕。但记忆不会随之“下车”,它将被安放在每个人心灵的收藏夹里。当在飞驰的列车上,望向窗外瞬息万变的风景时,我们会记得,曾有一张小小的车票,为我们开启过一段又一段重要的人生旅程。
融媒记者 郑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