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把“钥匙”打开走失老人迷局
姐妹花记者调查定位器如何成为“安心器”
![]() |
![]() |
![]() |
![]() |
![]() |
![]() |
2000多把“钥匙”打开走失老人迷局
姐妹花记者调查定位器如何成为“安心器”
“两年前,我爸爸患上阿尔兹海默症,去年开始出现走失的情况。”市民胡兴浪为了照顾父亲,最近几年他几乎是和父亲形影不离。尽管如此,父亲还是走失多次,每次寻找都劳师动众。因此,胡兴浪连出门买菜都不踏实。在市日行一善公益协会的帮助下,一个定位器终于治好了他的心病。近日,记者跟随志愿者走访多个家庭,深入了解定位器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照护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志愿者上门推广定位器
志愿者向老人宣传定位器
推广活动现场
患者家属
从提心吊胆到如释重负
市民李惠珍的婆婆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已有四年,第一次走失发生在三年前。“那天,我出门不到40分钟,回来就发现人不见了。全家人赶紧出门搜寻,前后用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说起这些经历,李惠珍眉头紧锁。“每次发现人找不到了,我都急出一身汗。”她说。
如今,李惠珍的“心病”终于有了“良药”。在救援队的推荐下,她免费申请了定位器。定位器小巧轻便,就像一把钥匙一样,老人带在身上不反感。老人出门时,家人可在绑定好的小程序上查看定位。刚开始,她好奇这把“钥匙”定位是否准确,特意带婆婆出门晒太阳,打电话询问位置,在小程序上查看位置显示是否无误。“现在,我只需要定期给定位器充电,就可以随时打开手机看她的位置,出门也不用像过去那样提心吊胆。”
胡兴浪的父亲今年81岁。一旦阿尔兹海默症发作,他就“谁都不认识了”。住院治疗后,他慢慢认出亲人,但对于家属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多年前。每天,他念叨最多的是老家的往事。记忆的减退从最近的事情开始,这是阿尔兹海默症的一大特征。
去年7月,老人再次走失后,在救援队建议下,胡兴浪申请了“回家的钥匙”定位钥匙扣。此后,凭借精准定位,他多次迅速找回父亲。“你看,这个蓝点就是我爸现在的位置。”他滑动手机屏幕,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有了它,我终于能安心办事了。”
救援队
从大海捞针到精准导航
这些年,雄鹰救援队队长陈高强,接到不少老人走失的求助电话。谈到老人走失的情况,他深有感触地说:“有的老人出门后迷路,有的和家人前后脚下楼就没了踪影;白天家里人会看着,可打个盹的工夫,老人就可能跑出家门,根本防不住。”
对于救援队而言,寻找易走失老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人的行迹毫无规律:上一个路口可能有公共场所视频,但下一个路口就没有了;老人往一个方向走了,但接下来出现若干路口;老人到了一个路口又折返……海量监控信息筛选起来耗时耗力,且监控存在滞后性,等找到老人身影时,对方早已不知去向。
“找老人花十几个、几十个小时是常有的事,通常得派整个值班小组出动。”陈高强说。救援时,他们会配合民警分工合作。比如,有人搜大路,有人找偏僻小路、水沟,连平时没人注意的死角都不放过。若遇上夜晚或极端天气,他们还得加派人手,要多耗费几个小时。更棘手的是,走失老人大多失忆,说不出家庭地址和家属电话,身上也没有身份证明,找到后确认身份都很困难。
自从定位器推广使用后,情况有了极大改观。陈高强表示,定位器就是救援工作装上了精准导航,通过定位器传回的实时位置信息,救援队能迅速锁定老人的大致范围,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在各个可能的路口盲目搜寻。
“以前找一位老人,可能要大量人力拉网式搜索,耗时又耗力;现在有了定位器,家属直接去目标区域就行,大部分不需要救援队。”陈高强常把“迷雾中的守护·关爱失智老人”项目内容转发到朋友圈,盼着更多患者能用上定位器。他说:“时间越短,老人遇到危险的概率就越小。定位器不仅减轻我们的工作压力,还缓解了家属的心理负担。”
志愿者
从不被理解到主动申领
“很多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行动力很强,有些走路比年轻人还快,一不留意可能就消失在视野中。”志愿者吕美丽说,哪怕24小时看护也很难看住,这对家属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吕美丽从2011年开始参与志愿服务,并在2016年“迷雾中的守护·关爱失智老人”项目启动时加入其中。谈到发起这个项目的初衷,她表示,团队中也有一些志愿者的家人患有阿尔兹海默症。于是,大家萌生一个想法:能否通过一个项目,为这些家庭提供帮助。
项目一切从零开始。“很多人不愿意参与,我们只能挨家挨户走访、收集信息,还常被误以为是骗子。”吕美丽回忆,他们先从身边人动员,联系熟悉的社区和村庄推进,可不少家属起初并不理解,觉得“没必要用定位器,把老人锁在家里不让出门就行。”
但是,志愿者们知道,锁门并非长久之计——这会让老人失去自由,本就封闭的内心更孤独,还可能加重病情、增加家庭负担。看着老人的处境,他们既心疼又着急,一次次上门耐心解释,终于顺利发放了第一批定位器。
尽管当时的定位技术不如现在先进,但这些定位器已经帮助多个家庭成功寻回走失老人。项目试点启动之后,消息逐渐传开,一部分市民开始主动申领。再后来,我市周边县市的一些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家属也主动找了过来。
这也让志愿者们更加坚定了推广定位器的决心。在后续推进中,他们不断优化设备功能,提升定位精准度,让家属能更及时地掌握老人的动向。同时,他们也加强宣传,通过讲座、宣传册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阿尔兹海默症,认识到定位器的重要性。
为此,志愿者们在各区域建立了定位器使用服务群。在群里,大家会指导家属如何使用定位器,也会分享照顾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的经验,还会告诉大家如何培养老人与定位器的感情。吕美丽发完设备后,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这下终于可以放心了。”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发放定位器2000多台,成功找回走失老人800多名,累计帮助3000多人次。吕美丽明白,普及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他们希望,更多受困的家庭可以获益于这个“安心器”。
■记者手记
定位器让迷雾中的
老人不再迷路
走访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家庭时,最大的感触就是这些困在过去记忆中的老人无助的样子。相较于其他病痛,阿尔茨海默症仿佛把老人困在了过去时光里。
记者走访了解到,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当老人身边无人陪伴时,很多家庭会无奈地选择把他反锁家门。
相对老人的心理健康,家属选择了更重要的生命安全。
这种保护方式,却让老人们失去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模糊的记忆里,就连熟悉的家门都成了无法跨越的门槛。而定位器的出现,像是在反锁的门上开了一扇窗,既给了老人探索外界的可能,也让家属多了一份安心的保障。
爱能照亮归途的路。相信在未来,这些定位器能为更多迷雾中老人指明方向,让每一个家庭都能拥有无忧的欢聚,没有寻找与等待的遗憾。
全国巾帼文明岗
监督电话:87126426
微信关注“永报姐妹花”
获取相关资讯报道
既服务到人
更服务到心
YBJMH
融媒记者 吕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