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丝岩:镌刻在
山水间的清廉丰碑
![]() |
青丝岩:镌刻在
山水间的清廉丰碑
江南街道园周村的英山岭上有块奇特的岩塔,人称青丝岩,也叫狮子头或丝线岩。其石质浅蓝,石纹如青丝蜿蜒嵌入,形象奇特。
这奇景背后,有着一个关于清廉与感念的故事。
岩名源于明代永康知县张淳。张淳,号琴怀,明隆庆二年进士,以清廉明断著称,历任永康知县、建宁知府、浙江副使、陕西布政使等职,德政优佳,百姓赞誉。《明史》将其列入《循吏列传》。
张淳初到任时,此地民风彪悍好讼,已接连赶走七任县令。他仔细研究后发现,这是因为原来的官员审案不力才引起民愤,于是大刀阔斧清理陈年积案上千件。
张淳审案公正迅捷,从不拖沓索贿。乡民提一包饭来告状,饭刚吃完,案件就审理完毕,百姓感其勤廉,亲切地称他“张一包”,意思是案件开堂和审理不用动辄几天、几年,吃一包中饭就能打完一场官司。
短短数年,永康讼风大减,吏治清明。
这期间,张淳以其智慧破获了积压10多年的库银大案,智擒巨盗卢十八,名震一方。由于吏治有功,朝廷考绩时,他得了个“治行第一”。甚至在离任前最后一刻,他精准推断,于三联坝溪边擒获另一名负案潜逃的大盗,明察秋毫令人惊叹。
就在张淳已将行装装车,正要启程的时候,一位白发老农忽然匆匆奔来,急切地攀住车辕:“老农英山周岭下人,今年七十多了,哥哥年已九十,家中高堂老母尚在,一百一十多岁了,我家可是上下三处(方言指周围村庄)公认的长寿之家啊。老母敬爱大人,想见一面,因年高行动不便,可否请大人移步一往?”
张淳素来爱民如子,听闻百岁老人求见,当即载上老农,轻骑简从,直奔岭下村而去。
老农家里,一位百岁老妪虽腿脚不便,双目却澄澈有神。她颤巍巍地从怀中取出一物——那是一绺青丝线递给张淳。她说:“张大人啊!老妇我活了一百多岁,没见过您这样的好官。你离开永康了也没有好东西送你,这是老妇亲手缫的丝线,用马蓝染的,您拿它缝件衣裳,给您添寿。”
张淳接过那缕青丝,心里十分感触,他转身自马囊中取出笔墨,走到屋后那方巨大的岩塔前,凝神静气,悬腕挥毫,在石壁上写下三个遒劲大字——“青丝岩”!老农正是村中巧匠,他立刻捧出工具,屏息凝神,对着张淳的墨迹,叮叮当当地凿刻起来。
自那日起,这方岩石仿佛浸染了那缕青丝的魂魄,石质渐渐显出独特的浅蓝底色,其上道道青纹如丝线般蜿蜒盘绕,坚韧分明。那是张淳清正廉明、一心为民的赤诚所化,是百姓感念清官的心意所凝。
这就是该地流传下来的故事——《老妪赠青丝》。岁月流转,虽然后来崖刻因故坠入深潭,但“青丝岩”之名与那岩石上的青丝纹路,却坚韧地穿透了漫长时光。
青丝岩,从此成了一座镌刻在山水间的清廉丰碑。
融媒记者 何悦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