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做好“生态+”文章
仙溪源村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 |
![]() |
![]() |
![]() |
传承红色基因 做好“生态+”文章
仙溪源村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近年来,我市各镇街的边界村以“两山”理念为指导,深挖生态文旅资源、农副产业优势,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中,江南街道仙溪源村充分发挥地理优势,传承革命精神,发展“竹”产业,开展农房改造,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仙溪源头承载红色故事 竹海小村打造美丽家园
清晨的阳光洒在江南街道仙溪源村的山间,一条曲折的小路从永缙线延伸而出,3公里长的路是进出仙溪源村大兰自然村的唯一通道。作为永康南部典型的山区村之一,仙溪源村不仅是仙溪的核心源头,更因大兰自然村的红色印记,成为承载革命记忆的重要之地。
在村尾通往武义的一条古道路口处,市民胡先生正带着家人在一把“水泥水壶”旁忙着装山泉水,十几桶水整齐地摆放在一旁。胡先生说:“经朋友推荐,我来到了这里接水。这把‘水泥水壶’设计得好,接水方便又省力。”
这把“水泥水壶”不仅是村民与游客的“取水宝地”,更是大兰自然村的一道风景。2017年,该村巧用自然条件,以水泥砌成这一储水、出水容器,让天然山泉水顺道流淌,既解决了取水难题,又成了打卡点。“水泥水壶”旁的铭牌则揭开了一段尘封的红色往事。
“这片区域连接永康、武义、缙云,距离武义县夏家畈革命老区仅5公里。1948年8月,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第六支队第九大队(以下简称“第九大队”)在这里正式组建,大兰及周边村庄是第九大队的活动范围。”正在修著大兰革命故事的大兰自然村村民俞德明向记者讲述了那段峥嵘岁月。
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革命烈士舒存洪的故居。“那时候条件艰苦,但村里人像支持亲人一样支持革命队伍。”俞德明补充道,在黎明前的黑暗顽强奋斗的岁月里,村民舒存洪等有志之士投身革命,普通村民则主动为过往战士提供休息场所、补给物资,军民鱼水情在山间传递。2011年,第九大队队长陶健还将5万元积蓄捐给大兰自然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村民饮水思源,传承革命传统。
如今,大兰自然村已修通新路、建起新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我是从武义嫁过来的,刚来的时候只能走山路,2017年路开始加宽,进出方便多了。”村民朱香芬的话语里满是感慨。
接下来,大兰自然村计划进一步收集、整理革命资料,建设红色纪念基地,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同时延伸山路,为村里的竹笋产业打通更广阔的发展通道,让革命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活力。
古道串起竹乡旧时光 新路开启休闲新生活
9月20日早上7时,记者在仙溪源村党支部委员杨振党和他的哥哥杨振高的带领下,开启了一趟仙溪源村马岭下自然村的古道探索之旅。
马岭下自然村中有马岭和包岭两条古道,马岭直通缙云县联新村马岭自然村和长川村新长川村底长坑村,包岭往南通往我市永利村平田自然村和缙云县茭岭村茭岭自然村。该村还有一座颇有文史价值的杨氏宗祠,近年来已完成了修缮。
“以前进山、担笋全靠古道,后来修了盘山公路,村民开车就能上山,运笋方便多了。”杨振党回忆道,这条盘山公路已建好10多年。当时,他刚当选村干部,这些年一直负责维护公路的工作。
说起古道的过往,杨振高打开了话匣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古道可热闹了。永康人手艺好,常从缙云购买新鲜毛竹,制作筷、扫帚、箩筐,拿到集市上售卖;缙云的煤炭资源很丰富,当地人会将其运到永康卖给工厂炼制五金。那时候,每天早五更到黄昏或夜晚,古道上有许多两地往来的村民,大家靠脚力谋生,担炭、背树……一座岭接着一座岭地翻。”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攀爬,记者与杨振高、杨振党终于抵达马岭山头。站在山头,古道蜿蜒山间,串联起永康、武义、缙云三县(市)的旧时光,而山脚下的永缙线正书写着新故事。
晚上7时多,记者沿着永缙线骑行了半个多钟头,一路上风吹得特别清爽,路上遇到了不少走路、跑步的人,还有三三两两的骑友。
每到夏天,永缙线便成了永康骑友的热门选择,从五金大道进入,一路骑行至马岭下自然村,成了许多人的固定路线。
“我们最远骑到马岭下就掉头,这条路离城区近、有路灯、路况好,很适合夜骑。”市民徐成江说。到达马岭下自然村的市民赵旭斌告诉记者,自己从长城骑过来,来去刚好46公里。“如果能继续通路,我还想骑得更远,这里风景好又凉快,好极了。”赵旭斌说。
近年来,仙溪源村瞄准休闲旅游热潮,积极推进路面硬化、亮化工程。“我们计划把绿化、亮化工作做好,修通环村公路,让市民来这里休闲嬉戏。村里空气好,夏天比城区凉快,肯定能吸引更多人来。”杨振党的话语里,满是对村庄发展的期待。
农房改造改出新风貌 村庄发展打开新思路
马岭下自然村目前有150多户村民参与农房改造,其中120多户已建成。改造前期,该村参考徽派建筑风格,统一规划村容村貌,让新房既有古意又整齐。
“我家很凉快,快进来坐。”村民陈仙爱看见记者一行热情地邀请大家进屋。宽敞明亮的结构布局让人眼前一亮。
陈仙爱说,原先她全家住在几十平方米的黄泥屋,听说村里要农房改造,他们首先表示支持。去年12月装修好后,全家住进了这幢占地120平方米的新房。“这里地势高,夏天不太热,是天然氧吧。”她说,不仅自己住得舒心,空房间还能招待亲戚朋友夏天过来避暑。“我姐本来要去福利院的,最近天气热,先来我家住一段时间。她说住得特别舒服,不想走了。”她笑着说。
如今,马岭下自然村最后一批农房改造正在有序推进,燃气管道铺设、村道硬化等配套工作同步进行。“现在在做网线管道,土建快结束了,把网线穿到地下,避免空中挂线,这样看上去更整齐。”杨振党指着施工现场介绍。
在安置新区,不少村民在为新屋忙碌。正在进行新房排水处理的村民杨有财说:“我今年5月开始建房,过两天就要结顶了。没有村里的关心支持,我们不可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村干部真的很负责。”
农房改造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更成了乡村经济转型的支点。村民朱茶云把自家新房改造成民宿,7间以“毛竹主题”为特色的客房——门头的竹编招牌、房间里的毛竹衣架,处处体现着村庄特色。“我家民宿去年5月开始营业,整个下半年生意都不错,一边经营一边改进,去年赚了两万多元。”朱茶云的成功让更多村民看到了新房的潜在价值。
“现在村庄建设进展很快,等完成农房改造,我们会集中精力修路、绿化,争取把村庄建设得更美丽。以村干部团结奋进的劲头,四五年内能让马岭下焕然一新。”杨振党表示,村里的规划不仅是让村民住得好,更要依托优良的自然环境,发展乡村旅游,让这个边界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仙溪源村展开。
马岭下自然村全貌
水泥水壶
陶健(左三)将5万元积蓄捐给大兰自然村
融媒记者 徐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