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胡公文化

文章导航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百姓福星 从政榜样

胡公故事(四)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百姓福星 从政榜样

  胡公故事(四)

  胡联章 著

  《胡公故事》 按语:

  1000多年前,北宋清官、永康人胡则是怎样“为官为人堪楷模,好仁好义泽黎民”而受历史称道、百姓称神的呢?胡公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公书院院长胡联章著作《胡公故事》,无疑是了解胡公、认识胡公的一个视窗、一面镜鉴。《胡公故事》言简意赅,是胡联章累年研学所著《大宋胡公》(46万字)、《寻踪胡公》(41万字)、所整理《胡则集》(26万字)等典籍传说的整合浓缩与提炼再塑,本报特予刊载,以飨读者(全文有26则故事,分五期刊发。经作者的再次推敲打磨,本期的胡公故事尽量采用“通俗白话语言”来表述,以利于易读好懂)。

  联曰:捐俸援儒扶困厄,明刑昭雪护苍生。

  宋天圣三年(1025年),胡则63岁,刚任福州知州,就遇疑难旧案。原来,四川的学者龙昌期,前些年受福州原知州陈绛的邀请,为福州府的官员及其子弟讲学。陈绛曾从福州府库支出十万钱,作为龙昌期的酬金。后来陈绛出事被审查,龙昌期被疑是同党,自四川铐押到福州,其妻子千里奔随,备历艰辛。

  胡则受理此案,他详核案情,秉公裁断,当庭宣判:龙昌期无罪,且有功于教化,但十万官钱须追缴回国库。龙昌期很感激胡则的公正明断,然而那酬金早已尽于家用,实在无力偿还,十分愁闷。胡则了解到他的困境,很是同情,胡则说:“老师教学生而收取学费,这是自古以来的成规啊!这样好了,我用我的工资代你偿还那十万酬金吧,我再给你资助回家的路费。”

  胡则公正执法、爱惜人才,龙昌期终得昭雪,夫妇俩感激涕零。后来,龙昌期担任了太子老师,享年89岁,著书百余卷,对经学多有贡献。

  十七、赎救文儒

  躬亲督策

  十八、杭州治水

  联曰:筑坝浚河除水患,安民保境惠杭城。

  宋天圣四年(1026年),胡则64岁,升任右谏议大夫、杭州知州。当时杭州的水患很严重,江河溃堤,田舍被淹,很多百姓流离失所。刚到任三日,胡则就率领部下与工匠到实地勘察。他询乡老、察水势,寻求治水良策。

  经勘查,胡则颁布第一道知州令:“举城治水,务绝水患!”有二大策略:一是修钱塘长堤以挡江潮;二是浚城内运河以畅水脉。他日夜操劳,严惩贪腐,还经常亲临工地与役夫一起劳作。百姓深感胡则的赤诚,踊跃参加治水。大家肩扛巨石筑堤,手掘淤泥通河,昼夜不息。不久,巍然长堤如巨龙卧波,深阔运河像玉带环城。

  水患得到平息,农田得到灌溉,舟船航行通畅,杭城回归安定。经胡则、苏轼等累代经营,西湖与杭州城终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景。杭城百姓感恩胡则,尊胡则为“神”,将他的宅邸(杭州十五奎巷)称“安澜”,祈愿水患永息,杭城长宁;并在西湖老龙井为胡则建生祠,世代奉祀。《咸淳·临安志》记载:胡则“守杭有惠政,在郡时独无潮患。”胡则功勋永铭史册。

  慨然解囊

  勒石纪功

  十九、改革盐法

  联曰:通商革法消盐困,利国惠民启世昌。

  宋天圣八年(1030年),68岁的胡则升任计相(权三司使),总揽大宋财赋大权。当时有朝臣鞠咏等人极力阻止,仁宗皇帝力排众议,重用胡则,胡则成为皇帝的得力干将。

  当时各地盐荒严重:山西解州盐池积盐成山,盐池边还长出了树木,而民间官盐断绝,私贩横行,国库因盐税递减而日益空虚。胡则亲历实地,查寻症结。他提出主张:革新盐政,变“官产官销”为“官管商销”,允许商人参与盐业。可是,他的建议刚提出,即遭到群臣的极力反对,痛斥其“藐视圣贤治国之道”“悖离农本”,更有的还污蔑胡则“官商勾结,图谋不轨”。盐荒愈演愈烈,胡则不顾自身“丁党”的旧嫌与年迈临近退休的困境,联合盛度、王随等大臣夜奏《通商五利之法》,痛陈利弊,力主改革。

  仁宗感念胡则的赤诚与见解,批准新法试行。民资涌入盐市,商务激活市场,盐价趋廉,盐质趋优,盐税趋增,百姓称便,普大喜奔。民众还在山西运城的盐池边刻立《皇宋放商盐颂并序》碑以纪念。然而,未满一年,因盐法改革得罪权贵,胡则遭到构陷,从计相之职连降五级,外任知州。

  这次盐政改革虽受挫折,却开宋代经济变法之先声,十余年后范仲淹庆历新政、四十多年后王安石市易法,乃至百年后浙东学派思想,皆受其启迪。胡则“义利兼顾、农商并重、经世致用、革故鼎新”的见解与行动,辉映青史。

  芝兰同契

  联曰:双星聚首忘年契,万里同心济世艰。

  宋天圣九年(1031年),胡则69岁,因改革盐法遭构陷,由计相贬任陈州知州。当时范仲淹43岁,也因直谏犯上,转为陈州通判。二人一见如故:胡则待范仲淹以国士礼,范仲淹敬胡则如师长。他们共治陈州:整肃吏治、扶农兴商、重学济困,政绩卓著,时誉“胡范双星扶大宋”。

  天圣元年(1023年),胡则任江淮制置发运使时,范仲淹任泰州盐仓监,曾赠诗胡则“清风又振东南美”,倾慕之忱溢于言表。后胡则知杭州,请范仲淹代草《奏乞余杭州学名额表》,共兴文教。景祐元年(1034年),胡则72岁退休,范仲淹寄《贺胡侍郎致仕启》,赞其“尽力三朝,致身五福”。

  宝元元年(1038年),范仲淹前往越州任职路过杭州,拜访已是76岁的胡则,赋《西湖筵上赠胡侍郎》诗,赞颂胡则“功名信史褒”。次年胡则逝世,范仲淹亲撰祭文与墓志铭,称胡则“出处三朝,始终一德”。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先忧后乐”之意境与胡则心志何其相通;“微斯人,吾谁与归”,寄文追思挚友胡则。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任杭州知州,此时胡则去世已十年,范仲淹触景生情,作《苏幕遮·怀旧》缅怀胡则。

  胡范二人,年差26岁,履历相似,抱负相契,情怀相通,成忘年知音。两公的高谊伟德,垂范千秋。

  二十、忘年知音

  二十一、奏免丁钱

  联曰:奏免丁钱纾困厄,垂怜黎庶慰生涯。

  宋明道元年(1032年),仁宗皇帝再次排拒刘随、郭劝等朝臣的反对,升70岁的胡则为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当时胡则将近退休,却因江南旱情的八百里加急奏报而焦虑难眠:赤地连绵的两浙地区,不少百姓饿死了,而催缴身丁钱的官府丁差仍在敲逼百姓。

  身丁钱起于五代南方,本按男丁征收,至宋代已成苛政。灾民赈粮转眼抵为此税,宋《应斋杂著》记载,浙民“生子弃养或男童女妆”以避此吃人的身丁税。胡则生于吴越旧地,深知其害,他一大早就跪在朝堂前,上奏《奏免江南十四州身丁钱疏》。可三司以“国用窘急”为由阻挠,更有朝臣攻击胡则“只顾百姓的米囊,不顾国家的储仓”。胡则据理抗辩:民为国本,解此枷锁,是我六十年来一直怀着的愿望!

  仁宗凝视这位老臣官袍上的补丁,感其三朝忠勤、始终爱国为民,终特旨“永免婺、衢二州身丁钱”。此举竟为胡则家乡婺州豁免相当于金华府明代全年茶税的七成二(明万历《金华府志》)。胡则老泪满襟,叩谢皇恩。他兴奋赋诗《奏免衢婺丁钱》,诗中“六十年来见弊由”道尽沧桑,“长喜王民绍见休”溢满欣悦。此诗后来刻在多地的胡公殿,伴随着香火千年传颂。(待续)

  赤地悲歌

  (图片均由AI生成,仅供参考)

  湖山再晤

  胡公文化   总第184期   主办:胡公文化研究会 胡公书院   主编:胡联章   支持:古山镇党委政府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胡公文化 00005 胡公故事(四) 2025-09-01 永康日报2025-09-0100008;永康日报2025-09-0100007;永康日报2025-09-0100006;永康日报2025-09-0100009;永康日报2025-09-0100019;永康日报2025-09-0100017;永康日报2025-09-0100026;永康日报2025-09-0100028;永康日报2025-09-0100030;永康日报2025-09-0100010;永康日报2025-09-0100015;永康日报2025-09-0100021;永康日报2025-09-0100023;永康日报2025-09-0100024;永康日报2025-09-0100025;永康日报2025-09-0100011;永康日报2025-09-0100014;永康日报2025-09-0100018;永康日报2025-09-0100016;永康日报2025-09-0100012;永康日报2025-09-0100013;永康日报2025-09-0100020;永康日报2025-09-0100022;永康日报2025-09-0100027;永康日报2025-09-0100029;永康日报2025-09-0100031;永康日报2025-09-0100032 2 2025年09月01日 星期一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