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文化·五峰

知了趣谈

  知了趣谈

  □李晋

  古代高等级的墓葬中,死者嘴中要放上“口含”,主要为玉石类材质。很多“口含”取蝉(俗称知了)之造型,因为古人视蝉的羽化为生命的重生,有的“口含”只是取蝉的轮廓而非全貌。有“口含”,还有同等材质的“肛塞”——据说可堵住死者精气,让肉体不腐。曾有人拿一件小玉棒去鉴宝,专家看后,说是汉代肛塞。此人听了脸色骤变,因为他把玉棒打了孔,穿了绳,挂胸口上。这几年,他老便秘,专家的话让他怀疑与此有关。

  知了这个名字是它的叫声而定。知了的鸣叫雅称为“一鸣惊人”。由于这个好寓意,故古玉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的活人佩戴的。我在玉器店看过一款玉石皮带扣,上面为高浮雕的柳蝉图案,营业员说佩在腰间,寄意“腰蝉(缠)万贯”,但总觉得这个说法有些怪怪的。

  知了是我们小时候抓得最多的昆虫。夏日,拿一个长竹竿,把铁丝箍成的一个圈绑在杆头上,在圈中绞上几张蜘蛛网,靠这个就可以“粘”树上的知了。“粘”下来的知了用细绳子绑住,系在阳台晾衣架上。它毫不怯生,一会儿又开始鸣叫了。也有知了咋都不会叫,后知这是雌性知了,天生“哑巴”。这很像过去锁在深闺的女子,和来客全然说不上一句话。

  知了的幼年是在土里生活的,17年蝉更是要在暗无天日的环境里生存17年才回到地上,换作是人的话,也许会患上抑郁症,但知了能乐观等待。知了的幼虫别名知了猴,它的长相与猕猴有几分相似。北京有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毛猴,就是取蝉蜕与辛夷等一起拼接成小毛猴。我看过一件高手所制的毛猴庙会的工艺品,100多只毛猴情态丰富,有理发的、有拉洋车的、有说评书的、有卖糖葫芦的、有表演杂技的……虽隔着一层玻璃罩,但看上去还是很有趣味。

  蜕壳是知了成年前要做的功课,蜕一次壳,它的身体都会增大些,三十六计中有一计“金蝉脱壳”就是根据它蜕壳的事例而来。知了猴最后蜕下来的空壳唤作蝉蜕,空壳和它模样看上去一致,立在树干上,采集了可做药材。前段时间咳嗽,我找医生配了中药,里面就有蝉蜕,它有止咳化痰、散风清热的功效。

  蝉蜕能当药吃,蝉的本尊也是能吃的,它胸前的瘦肉细腻不柴,但肉头太小,凑上一盘不太容易。更多的人是吃知了猴,有一年去北京颐和园游玩,我看很多人在河边挖知了猴,多者已经挖了半桶。知了的幼虫油炸后,撒少许椒盐一拌,酥脆喷香,把它当作花生米下酒,吃起来毫无违和感。

  台湾作家水晶曾将访问过的张爱玲比作知了,“薄薄的纱翼脆弱,身体的纤维质素却很坚实,潜伏的力量也大,一飞便藏于树荫深处”。可以像蝉一样歌唱,也可以像蝉一样隐遁的张爱玲,注定是文学史上不朽且鲜活的符号!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文化·五峰 00005 知了趣谈 2025-08-25 永康日报2025-08-2500012;永康日报2025-08-2500013 2 2025年08月25日 星期一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