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文化·五峰

溯源陈亮文化
践行“第二个结合”

——在历史根脉与时代实践中锚定永康发展坐标

  溯源陈亮文化

  践行“第二个结合”

  ——在历史根脉与时代实践中锚定永康发展坐标

  □章锦水

  近期,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在央视综合频道和浙江卫视晚八点档热播,不仅让浙江文化的深厚底蕴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更让永康人对本土文化基因有了一次深刻的回望。片中对陈亮思想及永康学派的深度呈现,恰似一把打开历史密码的钥匙,让这座以五金闻名的城市,在工业轰鸣之外,听见了来自八百年前的思想回响。从南宋的“实事实功”到当代的“五金名城”,陈亮文化始终是永康社会经济发展的精神根系,而“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为这一根系注入了新时代的生长力量。

  一、思想溯源:陈亮文化的精神基因与时代映照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便对陈亮学术思想给予了高屋建瓴的肯定,指出其为“浙江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一科学论断,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对陈亮文化研究的道路,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陈亮思想的价值与意义。

  南宋永康,陈亮以“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气魄,在理学空谈成风的时代,举起“事功之学”的旗帜。其“义利并举”“农商互籍”的思想,绝非书生空谈,而是植根于永康这片土地的生存智慧。彼时的永康与当下的永康一样,山多田少,百姓不得不以手工业、商贸谋生,“以工代农”“以商养农”的生存实践,孕育了陈亮对“利”的正当性认知——“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这种将道德与功利、精神与物质辩证统一的思维,构成了永康人务实进取的文化底色。

  八百多年后的今天,陈亮文化的基因仍在永康社会经济的肌理中清晰可见。作为“中国五金之都”,永康现有五金企业超过1万家,产品涵盖1万多个品种,从传统的铁锅、铜壶到现代的智能门锁、电动工具,2024年五金产业占全市GDP比重超80%。作为自然资源匮乏的永康,这种“无中生有”的产业奇迹,正是陈亮“农商互籍”思想的当代实践:依托手工业传统发展制造业,通过商贸网络打通国内外市场,形成“制造+市场”的双轮驱动。在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年交易额近千亿元,这既是陈亮“重商”思想的现实载体,更是永康人“经世致用”精神的生动注脚。

  在文化层面,陈亮的家国情怀早已融入永康人的精神血脉。南宋时期,他多次上书朝廷力主抗金,主张富民强军强国,痛斥“苟安一隅”“风痺不知痛痒”的躺平思想,其忧国忧民的呐喊,成为历代永康人砥砺前行的精神火种。如今,这种情怀转化为对地方发展的担当:从改革开放初期“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创业实践,到新时代“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永康人始终以“功在当代”的事功精神,书写着区域发展的答卷。

  二、理论契合:“第二个结合”视域下的陈亮文化价值重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论断为我们重新审视陈亮文化的时代价值提供了理论坐标。陈亮思想中蕴含的务实精神、辩证思维、民本意识,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矛盾分析法、人民立场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契合,这种契合不是简单的比附,而是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自然共鸣。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陈亮则强调“道在事中”,反对“离事而言理”。这种对实践的共同尊崇,在永康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强大的合力。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永康人突破“姓社姓资”的思想束缚,在全国率先发展民营经济,当时的县委、县政府以“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务实态度,为民营企业松绑放权,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陈亮事功思想的共同指引。如今,面对数字经济浪潮,永康又以“实践出真知”的魄力,推动五金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建成省级智能装备高新区等,培育出一批“隐形冠军”企业,让传统产业在实践创新中焕发新生。

  陈亮“义利并举”的辩证思维,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利益”与“精神价值”的辩证关系理论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物质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精神文明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永康,这一辩证关系体现为“五金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一方面,通过“质量强市”战略践行“义利观”,通过“五战双强”主战场推动发展,全市拥有众多的中国驰名商标,制定国家标准100多项,以“精工品质”诠释“利中有义”;另一方面,建设陈亮文化馆、编纂《陈亮集》、重修五峰书院、举办学术研讨会及“龙川文化节”,将学术思想焠取、升华为“义利并举、务实创新”的现代永康精神,实现了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同步增长。

  更深刻的契合在于民本思想的一脉相承。陈亮提出“天下之事,孰有大于民生者乎”,马克思主义则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在永康的社会治理实践中,这种民本思想转化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理念。近年来,永康创新推行“龙山经验”升级版,通过“党建+网格+数字化”,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解纠+救济”,将矛盾调解、民生服务下沉到基层,2024年群众信访化解率达98.7%,正是对陈亮倡导“无讼、少讼”“治道于务实”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共同践行。

  三、实践转化:陈亮文化赋能永康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在“第二个结合”的指引下,永康正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路,让陈亮文化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引擎。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符号叠加,而是深入产业肌理、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的系统性重构。

  在产业升级中激活“事功精神”。陈亮强调“功者,事之效也”,在当代语境下,就是要以实干推动产业跃迁。面对传统五金产业“大而不强”的瓶颈,永康提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路径,出台相关政策,推动规上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等。如今,永康市因在五金产业领域的突出地位,被授予“中国五金之都”称号。特别是在多个细分领域获得了其他“国字号”的品牌称号,包括:中国炊具之都、中国门都、中国口杯之都、中国电动工具之都、中国休闲运动车之都、中国家居清洁用品之都等。反映了永康在五金及相关制造领域的广泛影响力和产业集群优势。这些“实绩”正是对陈亮“实事实功”的最好诠释。同时,传承“农商互籍”智慧,打造“线上+线下”市场,建成跨境电商产业园,2024年外贸出口额达到495亿元,让“永康制造”通过全球贸易网络实现“经世致用”。

  在城乡融合中践行“义利并举”。陈亮曾主张“富民强国”,认为“民富则国强”。永康将这一思想转化为“城乡等值化”发展战略,通过“特色产业区”“电商村”,实现了“义(集体发展)利(个人富裕)共生”。同时,借鉴陈亮“藏富于民”理念,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建立“强村公司”带动薄弱村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

  在文化传承中彰显“家国情怀”。为让陈亮文化“活起来”,永康构建了“研究+传播+实践”的传承体系:成立陈亮研究会,与国内20所高校合作开展专题研究;举办多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引导、邀请众多学者深耕陈亮文化;出版十多本研究专著,传播永康学派事功思想;在一些中小学开设“陈亮思想启蒙课”,将“义利观”融入德育教育;创作现代婺剧《陈亮上书》,让历史人物走进当代生活;编写连环画《人龙文虎陈亮》,还原陈亮正史形象;解码陈亮文化基因,促进转化利用等。更具创新性的是,将陈亮文化元素植入城市建设,龙川路、龙川公园(陈亮号龙川)、陈亮文化展示馆(在建)、龙川学校等,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文化浸润。这种“润物无声”的传承,使陈亮文化从历史典籍走入现实生活,成为凝聚城市认同的精神纽带。

  四、未来展望:在历史与时代的交汇点上锚定新坐标

  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永康对陈亮文化的传承,本质上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连接点。当“事功之学”遇上高质量发展,当“农商互籍”对接双循环格局,当“义利并举”融入共同富裕,陈亮文化的时代价值愈发凸显。

  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产业繁荣,更体现在精神层面的文化自信。永康人深知,五金是城市的“形”,陈亮文化是城市的“魂”。唯有魂形兼备,才能在区域竞争中保持独特优势。未来,永康应继续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引,深入挖掘陈亮文化中的实践智慧、辩证思维、民本思想,使其成为破解发展难题、激发社会活力、凝聚奋进力量的精神源泉。

  从南宋的龙川书院到明代的五峰书院,到今天的五金之都;从陈亮的“上皇帝书”到新时代的“八八战略”实践,永康的发展历程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地方发展的深厚土壤,而马克思主义则是让这片土壤焕发新生的思想阳光。在“第二个结合”的伟大实践中,陈亮文化必将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永康的血脉,推动这座城市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事功”篇章,让历史的智慧照亮未来的征程。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文化·五峰 00004 溯源陈亮文化
践行“第二个结合”
2025-08-14 永康日报2025-08-1400006;永康日报2025-08-1400009;永康日报2025-08-1400010 2 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