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精进“微切口” 提速提质双步走
市一医眼科助力点亮清晰“视界”
![]() |
不断精进“微切口” 提速提质双步走
市一医眼科助力点亮清晰“视界”
打造“浙中健康窗口”
眼睛是人体的重要感官之一,保护视力就是保护生活质量。市一医眼科团队在技术创新道路上锐意进取,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提升了治疗安全性与舒适度,推动眼科诊疗水平迈向新高度,为众多眼疾患者重新点亮清晰“视界”。
锐意创新 提升医疗质量
近日,市一医眼科团队成功为一名复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实施高难度联合微创手术,使患者视力得到显著恢复,充分展现了团队在复杂眼科手术领域的技术实力。
患者为56岁的男性,因“右眼视物模糊5天”就诊。他有6年糖尿病史(血糖控制不佳)及10余年高血压病史,诊断为双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白内障合并右眼继发性青光眼。
针对患者复杂病情,市一医眼科团队迅速制定治疗方案——首先通过玻璃体腔注射激素抑制新生血管、减少出血风险;3天后进行“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玻璃体切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发现晶体脱位,团队果断使用囊袋拉钩固定后成功植入人工晶体。术后,患者右眼视力提升至0.5,眼压恢复正常。
这一案例的背后,是市一医眼科主任裘项旭团队对复杂眼病微创手术的深刻理解与技术积淀。团队擅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等高风险手术,而本次治疗中展现的应变能力,正是其创新理念与技术的集中体现。
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手术中因新生血管丛生易导致出血、耗时长、创伤大的难题,该院眼科团队探索出局部激素用药方案,促使新生血管消退,大幅减少术中出血和创伤。同时,该方法将手术时间从动辄两个小时,缩短至30-60分钟。
与此同时,在最常见的白内障手术中,市一医眼科团队也不断锐意创新。
白内障是指晶状体透明度降低或颜色改变所导致的光学质量下降的退行性改变。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其中年龄相关性因素是最常见的原因。“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老化,代谢能力下降,晶状体蛋白发生变性、沉淀,导致透明度减低,是人体衰老的自然表现。”裘项旭说。
对于与年龄密切相关的白内障,诊疗观念亟需更新换代。“白内障并非要等到几乎看不见才需手术,这是需要纠正的误区。”市一医眼科主治医师方佳解释,传统白内障囊外、囊内摘除术切口大、创伤重、并发症多,使医患双方对早期手术存有顾虑。
如今,超声乳化抽吸手术已成主流。相较传统术式,该手术切口微小,降低手术创伤和角膜散光风险,患者视力恢复更快,切口并发症减少。此外,该团队还通过在手术中同步评估散光问题,优化患者的术后视觉质量。
与此基础上,该团队原创的“管针技术”,通过巧妙改造现有工具,实现了在保留囊袋前提下完成晶体脱位缝合,减少并发症风险。
市一医眼科在微创手术领域的持续深耕与创新突破,不仅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效率,更是改善了患者的术后视觉质量和康复体验。每一次精准的“微切口”,每一次手术时间的“大提速”,都清晰印证着团队以创新技术服务患者、提升医疗质量的承诺。
及时干预 不误治疗时机
与白内障不同,视网膜动脉堵塞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一旦发生就需要高度重视。其典型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无痛性的大幅度视力下降,需要及时治疗。“出现病情后的6-8小时是治疗的黄金时间,在这个关键期及时进行治疗,视力恢复的希望通常较大;而一旦错过这个宝贵时机,后续的治疗难度将增加,视力恢复的效果也可能不太理想。”方佳表示,不要让“忍一忍”“再看看”的侥幸心理耽误治疗时机。
实际上,及时干预的重要性也体现在日益严峻的儿童近视防控问题上。
由于学业压力与电子产品使用导致近距离用眼强度激增,再加上户外活动不足、生活习惯不健康等原因,当代儿童近视率呈现飙升趋势。如何保护孩子的视力,不再遭受厚厚镜片的束缚,成为了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有些家长对戴眼镜存在一个抵触心理,觉得度数会越戴越深,所以在轻度近视的时候选择放任。其实,这是一个认知误区,在青少年成长发育时期,度数每年会自然增加是正常的事情,完全停止和逆转都极其困难,不戴眼镜的行为不能阻止度数加深。家长应该关注的重点是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确保孩子每年增长的度数控制在50度以内。”方佳介绍。
目前,临床上证实有效的儿童近视干预手段主要包括防近视滴眼液、近视防控型框架眼镜以及角膜塑形镜(OK镜),在专业指导下长期规范采取这些干预措施,能够减缓近视度数加深速度。
融媒记者 何悦
眼科团队接受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