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漫画村 邂逅古松石
——村游记·石雅村
![]() |
![]() |
![]() |
![]() |
![]() |
![]() |
![]() |
![]() |
![]() |
踏入漫画村 邂逅古松石
——村游记·石雅村
前仓镇石雅村地处我市南陲、历山东麓,距城区约20公里。其村名更迭颇有故事,石雅村始祖陈俊原本将村庄取名为东宅村,但因村地处石龙头岩下,先改为石下村,后易名为更有韵味的“石雅村”,沿用至今。
日前,记者一行从城区驱车前往,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连绵的群山便悄然围合而来。恰逢前夜新雨过后,山间云雾环绕,宛如轻纱在苍翠的峰峦间缓缓飘动,又似一幅刚晕染开的水墨长卷,层次分明、意境悠然。
村中墙绘
让村庄灵动的墙绘
在两侧绿荫的夹道相迎中,我们抵达了石雅村,村口的牌坊独具特色,一块大石头矗立在那里,如同村名一般用最朴素的方式彰显“石”的魅力。停好车后,我们开启了随机漫步模式,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寻找村内那些充满艺术气息的墙绘。
我们在村中绕了一小圈,却始终不见心心念念的宫崎骏漫画墙绘。正准备向一位路过的村民询问时,不经意间的一转头,两幅精美的墙绘赫然在目。在白墙黛瓦的屋舍间,蜿蜒曲折的沥青路与活灵活现的墙绘相映成趣,交织成村庄灵动的风景,充满了浪漫与生机。
沿着道路前行,画着电影《大鱼海棠》与仙人掌漫画的两间屋舍映入眼帘。继续往前走,原本被前方房屋遮挡住的理发店墙绘逐渐显露出来。转过身,古樟树后是一片金黄的麦田墙绘。细腻的笔触、逼真的色彩,宛若将远处田野丰收的盛景“复制粘贴”,定格于此。
这处转角设计极为巧妙:一侧大路延伸进村庄深处,游客在房屋的交错间,逐步探寻,每一步都充满未知的惊喜。“这里很适合改造成一个‘村咖’,周围都是不同风格的墙绘,还有一棵漂亮的古樟树,是打卡绝佳之地啊!”楚楚说。
这棵古樟树树龄高达515年,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树上还有两只小松鼠!”楚楚激动地指着树干道。我们凑近一看,原来是两个可爱的小松鼠摆件,犹如点睛之笔为这古树增添了几分俏皮。忽然,一阵湍急的流水声传入耳中,这附近难道有瀑布吗?我们继续前行,发现由于近段时间降雨增多,村里一条本就宽阔的溪流竟形成了迷你版“黄果树瀑布”,只见水流倾泻而下,溅起白色的水花,气势颇为壮观。
一位正准备去晒黄花菜的村民告诉我们,这些墙绘是4年前永康六中美术生的作品,共有十余处,其中有年轻人熟悉的漩涡鸣人、可爱的龙猫以及满塘的荷花……
穿过清水长廊,路边的石头上还画有史努比、光头强等动画人物,为村庄增添了许多童趣。不远处,一群工人正在用水泥砂浆砌筑矮石墙。矮石墙围着一个小水池,旁边就是菜地,难不成为了方便浇菜?但一旁有溪流经过,专门围一个小水池浇菜显得有些多此一举。“工人们在修补完善小水池。蓄水后,村里小孩就可以在这里嬉戏玩水了。”在小桥上与好友闲谈的村民陈先生解答了我们对此处施工的疑惑。
▼
电影《大鱼海棠》墙绘
能治相思病的松石
各种艺术观赏石
与陈先生道别之后,我们被附近的松石馆吸引了。说来惭愧,记者在此之前并不了解我市的松石文化,甚至第一眼看过去,还觉得馆内陈列的展品都是些经过人工雕琢的普通石头。然而,当得知陈列在馆内的松石都是8000多万年前的松树化石时,记者不禁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松石的形成过程漫长而复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树木被深埋地下,随着时间的流逝,树木的外形就像模具一样,而其原形木质逐渐被矿物质替代,却神奇地保留着树木本身的纹理、树壳、树结等特征,仿佛将远古的时光凝固在了石头之中。
今年71岁的徐诚是松石馆负责人。“我刚好今天在,你们叫我老徐公就行。”徐诚一见到我们就亲切地作了个自我介绍。随后,他向我们娓娓道来永康松石文化历史:从古老的马自然指松化石的传说,到陆龟蒙、苏东坡、陆游等诗人的诗作,再到后来发现松石的药用价值,以及被收录于石谱中……“松石可以治病的。”“治什么病?”“相思病。”我们几人不禁笑出了声,没想到《本草拾遗》一书中还真有记载。“老徐公”的讲述生动有趣,为我们打开通往远古的知识大门。
我们跟着“老徐公”移步换景,拐过的每一个转角,都是永康松石历史的重要节点。我们在欣赏精美松石的同时,也深入了解了它们背后的故事。在康熙年间,“松石化云”便被评为“永康八景”之一;民国初年,永康民间又评出“永康新八景”,“松石招云”依旧赫然在列……
出了松石馆,“老徐公”还非常热情地带我们去对面展馆参观,那里陈列的是艺术观赏石。“老徐公”告诉我们,观赏石上的精美图案是天然形成的,这让我们再次赞叹不已。眼前石头上的图案就像一幅幅天然的水墨画,既带有抽象的艺术美感,又带有写实意味。“老徐公”指着一块石头,让我们发挥想象,猜测一下上面图案像什么。他说:“我看到的是两个人相拥在花海,非常浪漫。”威武则笑着说:“我觉得像一个胖和尚在打坐。”果然,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能从这些奇妙的石头中看到不同的景色,感受别样的意境。
“松石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瑰宝。我和其他松石民间爱好者一样,希望这张‘金名片’能够走进大众视野,不被时光洪流湮灭,也希望通过我们微薄的力量,让永康的松石文化发扬光大,代代相传。”离别时,“老徐公”送给我们一人一本他编著的《永康松石》。这本书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因为它不仅是“老徐公”多年来研究松石文化的结晶,更承载着永康松石文化的千年历史与传承。
▼
松石馆
融媒记者 陈可睿 文
通讯员 陈威武 摄 应楚楚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