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无人机撒施土壤调理剂
我市开展酸化耕地治理
利用无人机撒施土壤调理剂
我市开展酸化耕地治理
本报讯(融媒记者 潘燕佳) 5月16日,在唐先镇唐上村附近的酸化耕地治理实施区内,3架装有土壤调理剂的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依次起飞、盘旋、喷洒,有条不紊地进行酸化耕地治理作业。
“酸化耕地,简单来说就是土壤pH值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市农业农村局耕地质量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耕地酸化与过量施肥、不重视耕地保育等有关。相关数据显示,我市酸化耕地占比较大,已成为制约耕地质量提升、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
为啃下酸化耕地这块“硬骨头”,在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和指导下,今年我市发布了《永康市酸化耕地治理项目实施方案》。方案提出,针对酸化问题较为突出的水稻、五指岩生姜种植区域,采用“一业一方”形式,将需治理的10077亩酸化耕地分为常规区、农特产酸化耕地治理核心区、酸化耕地治理核心治理区,计划在2025年至2027年三年内,通过集成酸化耕地治理技术,有效提高土壤pH值,缓解土壤酸、瘦、板、黏等问题,进而提高耕地质量水平,实现水稻增产、改善生姜品质的目标。
为科学精准地掌握酸化耕地的治理效果,我市还设立了31个监测点,每年都对整治前后土壤的pH值进行监测,以便及时调整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整治方案。
酸化耕地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酸化耕地的治理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为此,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向种植主体普及酸性土壤的特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并提供详细技术指导,引导种植户积极参与酸性土壤整治行动。
“健康土壤是粮食高产稳产的首要条件。在此,我们呼吁广大种植户积极协助此次无人机撒施土壤调理剂工作,同时也希望大家在生产中要科学施肥、扩种绿肥、增施有机肥,用今天的‘人养地’换明天的‘地养人’,真正将饭碗牢牢端在手中。”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金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