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三十里坑南向的
八条古岭及古道
![]() |
略说三十里坑南向的
八条古岭及古道
□老犁
三十里坑全景图 陈东升 摄
三十里坑深岭多,坑两边南北两条东西纵贯的山脉阻挡了山坑人走出大山的脚步。前往永康或武义城区,翻越南向山脉是祖祖辈辈三十里坑人需要面对的一个不小考验。三十里坑南向这条山脉绵延十几里,但其名称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下半坑有人称“三里塘尖”,上半坑有人称“前山”,有些干脆以岭名或坑名代之,如“山南岭”“杨岭坑”。但这些都是局部的一个小名称,不能代表全部。
考之历史文献,涉及有关三十里坑南向山系名称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康熙十一年的《永康县志》,其在“山川·赤石峰”条目下有“乌石岩西,乃挺秀为皇尖山……皇尖之麓展为两支,逶迤而南,前迫大溪”。皇尖山海拔查不到相关资料,是不是三十里坑南向整条山脉的最高点不好说,但其能与三十里坑的乌石岩、赤石峰(即赤岩山)并列在一起,足见其代表性与地位。三十里坑南向这条山脉,东起象珠九里口一带,西至永武交界处的白溪,南可到达尚仁、倪宅、潜村、溪边一线。皇尖山地处油坑与皇尖下之间,皇尖下这一村名就因地处皇尖山下而得名。如果以最早有文字记载来追溯这条山脉的名称,三十里坑南向这条山脉应称为“皇尖山脉”,就如三十里坑北向山脉一样,因有大寒山的存在,它所属的山脉就被称为大寒山脉。
分析现存的古道情况和1995年版的《永康市标准地名图册》所标绘的道路情况,两者综合来看,三十里坑南出的古岭及古道至少应该有八条,自东向西分别为:
一是乌辽岭古道。此道由前桑园出发,翻越乌辽山到达今永义线飞龙山南隧道口,经童宅、山下南达城区。椒坑、前桑园虽在白窖岭之东,但古代它们属承训乡,长时间划归三十里坑,故将此道算作三十里坑的一条古道。这条古道是童宅、山下一带西出金华、北达义乌的主要通道。宋末元初时,山下人胡长孺及其龙山胡氏的后裔们,就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他们匆匆的脚印。康熙年间里坞(又称后坑)人项安山,在这条古道上目睹了吴绛雪舍生取义的全过程,他留下的纪文成为记载吴绛雪史迹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二是上岑岭古道。此道地处方村与柄坑之间,经拖拉机厂南达城区,大体与现在的永方线重叠。此道北向里坞可与枫坑通,北可达义乌。上岑岭处在白窖岭之南,现被称为上京岭。前两年有传言说,岭下柄坑的始祖是明朝的建文帝,但后因缺乏实证不了了之。不过,其始祖在“靖难之变”时从南京逃到柄坑。这一点可以确认,这从侧面说明上岑岭这条古道至少在明初时就已经存在了。“岑”是“小而高的山”的意思,它常与其它字组成描绘险峻山岭的美辞,如“遥岑”“云岑”等。永康话里的“岑”与“京”发音略近,故村民就随意把“上岑岭”改成“上京岭”。这与永康出门人早年间把东阳后岑山(地处老东永线拐入横店的交叉路口,是以前永康出门人坐客车出四路进入东阳的第一站)称为“后岭山”差不多。
三是九峰岭古道。此道地处枫坑口至杨坑之间,经定桥、溪边汪南达城区。枫坑口及枫坑是三十里坑前往义乌赤岸、佛堂的主要通道,从距离上讲,九峰岭直接面对枫坑口,是赤岸、佛堂连接永康城区最近的一条山岭,但因九峰岭北侧山路险峻,且岭南道路弯曲较大,相对距离较长,故过往行人大多选择绕行,此山岭多为山民劳作出入时使用,外界知之甚少。
四是荷南岭古道。此道地处连枝与山南之间,此条古道是连枝及龙潭里、赤川、横岘等村前往城区最近的一条古道。古道现还保留下一段没有被破坏的鹅卵石路面,其长度和完整度是八条古道中最难得一见的。“荷南”之名不知何来,也许是荷南岭下的荷南坑中原有荷塘之故;也有说是“窝南”“禾南”或“河南”,但都无法自圆其说;还有人干脆把其并入山南岭古道,也称其为山南岭。
五是山南岭古道。此道地处阔塘后与山南之间,是三十里坑最负盛名和人流物流最集中的一条古道,是下半坑各村前往城区的最便捷之路。此道与荷南岭古道在山南村中合并后,经下王、上裘南达城区。岭头到山南,也保留有一段较完整的鹅卵石路面,但其长度次于荷南岭。
六是杨岭古道。此道地处店园与颜宅之间,两地相距十多里,坑长路远,中间没有一座村庄,是三十里坑南向古道中人烟最为稀少的古道。古道中段有一处叫豺狗坞的地方,以前曾经有人居住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还设立过一个开采砩矿的矿点,之后逐渐荒废。因永康话中的“豺”与“前”同音,故当地村民也将其称为前狗坞,但准确来说应称为豺狗坞。此道延伸至杨公、大屋后,西南可前往武义,东南可转向永康城区。
七是葫芦岭(或称古磉岭)古道。此道地处金杜与杨公、大屋之间,在葫芦岭头左出,到豺狗坞并入杨岭古道;葫芦岭头右出(今花金线不走葫芦岭,而走八保坑),经武义张坑,在下时与杨岭古道延伸线汇合,南达杨公、大屋,再分道前往武义或永康城区。“三十里坑陈到底”,三十里坑陈氏始祖发源于古磉坑,虽然古磉村庄已经消失,但原有的老墙根和古井还依稀可辨。
八是麻栗岭古道。此道地处武义麻栗畈与简头之间,因这里溪弯水急,造桥困难,道路在此截弯取直翻越山岭更为便利,故在此就形成一条约不到400米的山岭,岭因村名,称为麻栗岭。因武义朱王到南仓的公路修通后,这条古道就渐不为人知。按理说此道不应算作三十里坑的古道,但因其对三十里坑人出行的影响较大,况麻栗岭又处在皇尖山脉的最西端,故笔者也把它算作三十里坑的古道之一。三十里坑前溪水在炉村向西南出口,往下称为白溪,经南仓、石壁峡到达武义白溪渡口,在此乘船可达金华,这是陆路换水路最近的一条通道,达官贵人或有钱的商人多走这一条古道。没有公路以前,此道还是金华人、衢州人上方岩拜胡公,水路换陆路最近的一条通道。
亭圮桥废,草长道没,熟悉的东西日渐远去,承载在古道上的一切转眼都已成为记忆,成为乡愁。留点文字下来,让远去的曾经,在未来的石板上凿上点印痕,尽管这些印痕大多会被日晒雨淋磨蚀而去,但文脉就是靠这一点点印痕积攒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