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霄贞:
传承鼓词是一生使命
![]() |
![]() |
![]() |
![]() |
![]() |
![]() |
施霄贞:
传承鼓词是一生使命
“韵味是鼓词的灵魂。”66岁的施霄贞说这话时,语气坚定又温柔。从小时候耳濡目染父母对鼓词的热爱,到如今在永康中学教授鼓词六年,施霄贞将鼓词的敲与唱融进了自己的生命。她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她将儿时的爱好变成了一生的事业,鼓词也成为她与家人、学生、观众之间最温暖的连接。她的故事,是一段关于热爱与传承的动人回响。
讲述人:
施霄贞 鼓词爱好者
自小听着鼓词长大
我出生在缙云道门村,后来嫁到永康西溪镇尚黄桥村道门自然村。两村一溪之隔,但共同见证了我与鼓词结缘的一生。从我记事起,父母就特别喜欢鼓词。只要村里有人家请了鼓词先生来唱,我父母总是最积极的。他们把白米饭、酿酒、大块肉,统统留给鼓词先生,我们几个孩子只能吃番薯丝饭。唱到一半,大伙儿会趁鼓词先生休息时打赏,我父亲总不忘提醒大家给“讨利”。那时一两毛钱就不少了,多的时候,一晚能凑出两三块钱。父亲还常常自己补上,怕鼓词先生觉得赏钱少,不愿意再唱。
我母亲更是个“鼓词痴”。有一年妹妹从方岩男朋友家带回来一盘《银杯记》的磁带,父母一听到唱鼓词的声音,立马放下饭碗筷子,呆呆地站在原地听,像是听到天籁。那盘磁带,最后竟成了我妹妹嫁人的“彩礼”。只因为对方家人本就喜欢鼓词,父母也觉得他们懂鼓词,是“知音”。婚后我母亲还“借口”照顾月子,让妹夫骑车接她过去。其实她是去听鼓词的,顺便让女婿帮忙多录几盘磁带。
我们家就是这样,把鼓词当成生活的一部分。那时候没有乐器,父亲就用嘴巴发声模仿鼓点,陪我练唱。作业可以先不做,鼓词要会唱,学鼓词成了我的家庭作业。到了中学,我已经能唱得像模像样了,课余时间经常哼上几句,同学们就起哄:“小贞唱点鼓词听听嘛!”我“鼓词先生”这个外号就是那时候来的。
尽管我喜欢唱,可也不敢太张扬。那时,唱鼓词更多被看作是盲人乞讨谋生的手段,我一个女孩子唱出来怕人闲话。于是做农活时,我就偷偷在心里唱。但我一直有个愿望,希望有一天能在广播、电视上大声唱给大家听。没想到,这个愿望真的实现了,我成了永康电视台华溪频道《永康大话堂》唱鼓词的嘉宾。
从倾心学艺到用心创作
我正式学鼓词,是从听磁带模仿开始的,后来有机会跟着卢顶风老师(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学,一点点将散落的段落串成完整的唱本,在不断敲唱中磨炼技艺。
鼓词讲究韵味,有韵才有味,有味才有模有样。这不是几句台词能背就算学会了的。鼓词要敲要唱,节奏、腔调、感情都得配合得当,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比如同一段唱词,不同的情绪、不同的场景,敲法、调子也都不同。
我曾开过一家烟酒店,卖香烟的时候,通常把每条香烟拆成一包一包卖,拆下来的外壳我都舍不得扔。不是因为值钱,而是它们大小合适、硬度适中、方便书写,我就用来写鼓词内容。十几年下来,香烟壳装满了整个柜子、床底、储物间。每一张纸壳都有一段我倾注心血的鼓词。
我不满足于只唱传统剧目。这些年我也尝试自己创作鼓词,比如有讲永康变化发展的《繁荣富强的永康》,有赞颂胡公精神的《胡公精神美名扬》,还有讲婆媳融洽关系的《永康好家风》等,内容贴近现实、弘扬正能量。2016年,我凭借自创的《繁荣富强的永康》,在永康鼓词展演赛中获得金奖。这让我备受鼓舞,也更坚定了继续创作的信心。
除了创作,我还在努力复原失传的经典剧目。以前用磁带录下的《银杯记》《蟒袍更书记》,由于技术限制总有部分缺失。我凭着记忆把它们一点点补上,还请教老师傅,参考文献资料,再将唱本整理出来。目前《银杯记》已完整复原,《蟒袍更书记》也整理了26册,我想让这些传统作品“活”起来。
参加活动(资料图片)
上鼓词课(资料图片)
想将鼓词发扬光大
2020年起,我开始在永康中学教鼓词课,每周三下午,风雨无阻,到现在已经坚持第六个年头。当时,永康中学设置了拓展课程,包括婺剧、钩针、方岩纸花等20多个项目,我受邀作为鼓词老师授课。刚开始压力挺大的,我怕教不好,也怕学生不感兴趣。但慢慢地,孩子们课上认真听讲的态度,以及他们一天天的进步,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成就感。为了争取更多教学时间,我们的课堂从下午3点半开始,一直上到5点多放学,中间基本不休息,而且常常还“拖堂”,但孩子们并不介意,反而意犹未尽。
唱词我会提前打印发给学生,也会在黑板上写清楚节奏。我自己摸索教学方法,比如用圆圈标记鼓点、叉号标记快板,这样一看就知道哪里该敲。有时,我还会讲讲鼓词的来源,让他们了解鼓词先生过去如何谋生,感受其中的厚重文化。
我女儿和外孙女也跟我学鼓词。女儿说:“妈妈你的技艺这么好,我一定要学,哪怕慢慢学,也要传下去。”每到过年过节,一家人唱鼓词成了家庭娱乐的保留节目。
前年,有两位芝英镇胡堰街村的阿婆来找我,希望我去她们村里唱鼓词。她们还问我:“要多少钱一册?”我说:“不要钱,我有空就去唱。”后来老伴开车送我过去,前前后后去唱了三个下午。大家听得都开心,我也感到很满足。
还有一次,我在电视上唱鼓词后,一位粉丝找到我,说她一集不落地看节目,电视坏了就跑姐姐家去看,一点也不想落下。她问我有没有磁带卖,我就把存有《银杯记》和《蟒袍更书记》视频的U盘送给她。回去打开听后,她还激动地打来电话:“这下有得听了,太享受了!”
我始终觉得,鼓词不是我一个人的技艺,是我们永康的文化瑰宝。我母亲传给我,我传给我女儿和外孙女,我也愿意教给所有愿意学的人。只要有人喜欢、肯学,我就一定愿意教,大家一起把这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记者旁白
施霄贞说:“鼓词是永康的,是代代相传下来的。”这一句话,简单却掷地有声。采访那天,她翻出一大叠写满鼓词唱词的香烟壳,一张张铺在桌上。密密麻麻的字迹,都是她这些年来创作、整理、记录的心血。
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成长史,更是地方文化的传承史。从儿时藏在心里的哼唱,到如今在电视上登台演出;从父母视鼓词如命,到如今三代人围坐唱鼓词……她将这种来自土地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地唱给更多人听。
在这个快节奏时代,还有人愿意一笔一画写下唱词、一句句教孩子唱鼓词,这份坚守与热爱,令人动容。施霄贞说,传承是她一生的使命。而在记者看来,她就是鼓词里最美的韵味。
口述/施霄贞 整理/融媒记者 施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