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土”字诀 打好“特”字牌 唱好“产”字歌
我市着力把“土特产”做成大产业
念好“土”字诀 打好“特”字牌 唱好“产”字歌
我市着力把“土特产”做成大产业
本报讯(融媒记者 潘燕佳) “我们的产品主打10小时内品鲜,也就是早上取肝,中午晚上就可上桌了。”5月8日,在市高歌食品有限公司取肝车间内,总经理姚福长告诉记者,公司的鹅肥肝非常受市场欢迎,年销量在30吨左右。
白切鹅肥肝是我市特色美食,也是“永康十大碗”之一。近年来,因为种种原因,我市鹅肥肝产业逐渐萎缩,导致市场上的鹅肥肝多以省外供货为主。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经多方努力,去年,市高歌食品有限公司将鹅肥肝养殖生产基地从省外搬回永康。姚福长说,目前我市对鹅肥肝需求较大,公司希望和一些养殖场合作,共同发展壮大鹅肥肝产业。
鹅肥肝产业是我市做好“土特产”文章的一个缩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土特产”一头连着农民,另一头连着市场,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为此,我市立足资源禀赋,聚焦永康肉麦饼、舜芋、方山柿、五指岩生姜、灰鹅等名特优产品,持续抓好农业产业平台建设、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和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建圈强链成品牌。
说起永康“土特产”的另一个“明星”,非永康肉麦饼莫属。2023年,永康肉麦饼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5年,永康肉麦饼入选省级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名单。为做大做强永康肉麦饼产业,我市聚焦原料、技术、品牌提升,打造“链起共富路”非遗小吃传承课堂,举办永康肉麦饼制作专项技能竞赛,推动永康肉麦饼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建设项目、九头芥产业能级提升项目等落地。花街镇渎溪村成立九头芥共富工坊,通过“党建引领+统购统销”模式,推广“原料采收+集中加工+统一包装+品牌销售”集成服务,引导本地九头芥种植户向集约化发展。浙江伟丰肉食品有限公司成功将永康肉麦饼打入盒马鲜生等大型连锁商超,让永康肉麦饼走向全国。截至目前,永康肉麦饼产业已形成集原料种植、加工销售、冷链物流、直播带货、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年产值超10亿元,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作为我市的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方山柿产业的发展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近年来,我市采取了包括品牌打造、平台搭建以及标准化管理等措施,促进方山柿产业的发展。2024年,舟山镇与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成功研发了温湿控制催熟、中控矮化等技术,有效提升了方山柿的品质与产量。同时,舟山镇创新采用了“政府+公司+经济合作社+柿农”的合作模式,开发出了柿子奶茶、生物染料等一系列新产品,不仅延长了产业链,还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此外,前仓镇以舜芋为切入点,大力发展舜芋深加工产品,积极拓展互联网销售渠道,探索农文旅融合的全新发展模式。如今,舜芋系列深加工产品已进入大型连锁商超,以舜芋为原型的动漫IP延长了舜芋产业链。为促进五指岩生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我市先后出台了《五指岩生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政策措施,大力延伸五指岩生姜产业链,开发了20余种五指岩生姜精深加工产品,广受消费者欢迎。
为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我市还在“人”上下功夫,通过完善人才“引、育、用、留、储”全链条,加强多部门联合、多领域联动等方式,积极拓宽“新农人”培育通道,让更多服务“三农”领域的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如“生姜哥”胡波涛及时抓住电商直播风口,积极拓展与淘宝、抖音等电商平台的合作,推动五指岩生姜品牌化。
好产业才能带来好日子。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继续深挖“土”的资源,彰显“特”的优势,努力将小特色发展成大产业,让“土特产”成为农民致富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