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时见:
轮椅上的牧歌人生
![]() |
![]() |
郎时见:
轮椅上的牧歌人生
工厂老板、三轮车司机、养牛人……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标签,串联起永康市鹏达家庭农场负责人郎时见命运多舛却自强不息的人生轨迹。每个标签的背后,都浸透着他难以想象的汗水与心血,凝结了他一往无前的执着和坚韧。
讲述人:郎时见
永康市鹏达家庭农场负责人
田野间的逐梦人
15岁那年,命运给了我沉重一击。一场突如其来的小儿麻痹症让我的腿脚不听使唤,要依靠凳子趴着走路,后来只能通过轮椅出行。我弟弟也因为年幼时摔倒导致脊椎骨受伤,影响了身体发育,造成终身残疾,双脚不能站立。我们虽然身体有残缺,却从未丢失“靠双手挣未来”的梦想。
在养牛之前,我干过很多行业。永康“滑板热”兴起时,我们兄弟俩办过滑板车配件加工厂,后来还和朋友合伙开过沙滩车公司,但没想到朋友一夜之间卷款跑路。那次的经历一下子就把我击倒了,好不容易有点起色的人生,忽然间又直坠谷底。但生活总要继续,因为腿脚不方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只能驾驶残疾人三轮车载客谋生。
原以为我这辈子就这么凑合过了,直到一位朋友点醒我:“你脑子活,点子多,开三轮车太可惜了。正常人付出努力能做到的事情,你付出10倍凭什么做不到?”朋友的这些话像一根刺一样,深深扎进了我心里。
于是,2010年我和弟弟用身上仅剩的1500元作为创业资金,在石柱镇前郎村办起了养鸡场。我本就是土生土长的前郎人,自然想在乡下老家干出一番事业。出于对养殖成本和经济价值的考量,我一开始养的是火鸡。火鸡是肉鸡,体型大、产肉量高,单只成年火鸡的经济效益显著,而且火鸡可以喂食杂草,不用吃饲料,可以大大节省饲料成本。在当时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养火鸡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然而,永康人大多吃不惯火鸡肉,养的火鸡只能销往外地,运输成本高。于是在办养鸡场的第二年,我果断转向本地市场,改养土鸡。我通过看书、上网自学养鸡技术,小鸡长得快,吃得多,一天要吃掉两大包饲料。为了赚钱买鸡饲料,我白天出去开残疾人三轮车载客,赚到200元就拿150元去买第二天的饲料。夏天最热的时候,别的车子都停在树荫下休息了,只有我还顶着大太阳在路边等客人。一想到家里的鸡群还要喂,我宁愿自己苦点累点,多干一单就能多赚一点。因为双脚无法站立,我载客时一整天都不方便起身,经常回到家才发现,汗和血混在一起粘在裤子上。现在想回去,那段日子真的很艰苦。
后面几年,养鸡场开始慢慢走向正轨。但好景不长,禽流感等一系列冲击接踵而至,土鸡养殖行业雪上加霜。痛定思痛,我意识到土鸡养殖可能不是最优选——鸡的死亡率较高,散养不好管理,尤其是我腿脚不方便,一有情况无法及时进到鸡舍中查看情况。
既然这条路不好走,那我就换一条。2022年,我重振旗鼓,转型肉牛养殖。肉牛圈养起来好管理,出现问题也能及时干预,而且牛作为草食性动物,可以喂养草料,我能去田里割草回来喂,不会像之前养土鸡一样担心没有资金买饲料。虽然现在养牛也有难处,但对于肉牛的行情,我一点也不怕。每天早上起来,看着牛舍里的30多头牛甩着尾巴,几只狗在一旁蹦跶,远处的山绿油油的,我就觉得日子有盼头了。
郎时见养的肉牛
想让牛住上“楼房”
时代在进步,农业也得与时俱进。作为新时代的养牛人,我深知传统粗放式的养殖模式已经不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现代化、绿色化才是出路。
在开始养牛前,我曾经去过河南、山东、内蒙古等地的养牛场考察取经,学习先进养牛经验。其中,唐山的一个奶牛农场让我印象深刻。那个农场现代高效,气味很小,打理得很干净,一改传统养牛场脏、臭的印象。当时我就下定决心,我也要打造一个这样的农场。
我现在的养殖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了生态循环:青储机精准采收自种的高丹王牧草和玉米秸秆,通过输送带送入搅拌机搅拌成草料,再由自动撒料车精准投喂。小铲车则用来收集牛粪,吸粪车将牛粪倒入化粪池,经过干湿分离机处理后,干牛粪成为优质有机肥,重新回归土地,滋养作物。这样一来,草和秸秆喂牛,牛产粪,粪肥田,转了一圈又回到地里,啥都不浪费。
但我觉得这还不够,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的背景下,既然工业可以上楼,养殖业为什么不可以向上发展,向空间要效益?目前,我正在筹划更加高效集约的高空养殖——最底下一层用来处理秸秆,提供优质肥料,第二层、第三层用来标准化养牛,最顶上一层则用来无土化栽培牧草,提供牛饲料。这样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减少了运输成本,更加方便高效。
学海里寻“农业经”
我平时没什么别的爱好,唯独对看书情有独钟。虽说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我还是明白的。书本不仅让我学到知识,还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在我农场的小屋里,有一个好几层的书柜,密密麻麻地摆满了几十本书,这些书就像我的“智囊团”。这里面有《墨菲定律》,也有《中草药大全》《黄帝内经》这些医学养生类书籍,当然,最多的还是《无公害肉牛高效饲养技术》《牛病防治实用手册》等肉牛养殖的书籍。
这些书可不是摆设,我毕竟是“半路出家”搞养殖,靠着这些肉牛养殖、牛病防治的技术书才慢慢摸索出养牛的门道。再加上之前“走南闯北”考察各地养牛场的经历,我认识了不少行业内的朋友,有啥问题微信上问一句,大家都会很热心地指导我,所以现在牛有啥小毛病,基本上能自己解决。
除了肉牛养殖类书籍,书柜上还有《图解猪病》《图说观赏龟的饲养》《养兔新技术》《马鹿养殖简单学》等书。我有个朋友打趣我说,一个养牛户怎么还看这些书,难不成想转型开动物园吗?其实我是想多学点知识和技术,毕竟技多不压身,何况养殖业变数多,多学一门技术就多一条路。
空下来时,我还会看自媒体运营、电商运营、短视频营销相关的书籍。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虽然腿脚不便,但在头脑上我得跟上时代脚步。早在几年前,我就有做直播的念头,甚至还专门去义乌参加了一段时间的电商直播培训。我第一场直播在2017年,当时有2000多人观看,卖出了20多单。
往后我还有个小目标,我打算在深加工产品上下功夫,开发牛肉干、牛肉丸、香菇牛肉酱这些产品,并通过电商直播把销路做起来。搞养殖嘛,也不能总盯着眼前的牛圈。
■记者旁白
在长达一上午的采访中,郎时见反反复复提到,感谢一路走来社会各界好心人的帮助。这些人中,有的二话不说塞5万元现金给他创业,有的义务替他吆喝土鸡找销路,也有的合作时主动提前结清账款……这些陌生的善意就像一颗颗带着温度的种子,在他人生的土地上慢慢长成遮风挡雨的绿荫。命运虽曾苛待于他,人间却始终值得奔赴。
对于残疾人群体而言,在甜酸苦辣调味而成的人间烟火气里,苦的味道或许更浓。命运给了郎时见一张烂牌,让他的世界矮了半截,只能以轮椅为支点丈量土地、凭书本和网络信息跟上社会,但在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后,他仍旧看到了广阔的世界。
口述/郎时见 整理/融媒记者 张曼欣 王玙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