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火匠心铸华章
“一本堂”让年轻一代触摸铁器温度
![]() |
铁火匠心铸华章
“一本堂”让年轻一代触摸铁器温度
近日,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永康铸铁技艺传承人胡志强荣耀上榜。他以“熔古铸今”的匠心,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着重研究铁壶铸造技艺的改造和创新,注重将现代审美情趣和古法经典有机融合,研发了先进的蜡模铸造应用技艺,并抢救性保护、恢复泥模工艺。他更以3000余件历代铁器藏品,赓续匠心文脉,让铁艺在新时代赋以新的生机。
胡志强为铁壶着色
匠心启蒙,铁器溯源
1968年,胡志强诞生于永康铁匠世家。他从小便与铸铁结下不解之缘。当别的孩子还在父母怀中撒娇时,他已玩起铁家伙,开启与铁的亲密对话;15岁,他便能敏锐地分辨炉火的细微变化,仿佛那跳动的火焰是他最亲密的伙伴;18岁,他已通晓祖传的72道淬火诀,铁花迸溅的弧度成为他判断钢材含碳量的“密码”。
“好铁要经三冬三夏”,祖父熔铁时的这句叮嘱,如同一颗种子,在胡志强的心中生根发芽,少年时的锤炼,不仅在他掌心烙下永恒印记,更铸就了他对铸铁技艺的初心。
“铁壶制作主要需16道工序,从熔铁水到着色,每一步皆需精雕细琢。”胡志强手持一把古朴铁壶,眼中闪烁着炽热,“它不仅是实用器皿,更是生活美学的载体。”一直以来,铁器以千变万化的形态融入社会,承载着先民“器以载道”的智慧。胡志强自幼随祖父、父亲研习铸铁,将“熔铁水、铸古今”视为毕生追求。他说:“每一锤落下,都是传统与未来的对话。做一把造型好看的壶是要有功力的,不仅要严格遵守传统工艺流程以及数十道工序的精雕细琢,更要融入无止境的艺术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1年,铸铁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背后,承载的是胡志强等传承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努力。他以“一本堂”为阵地,让非遗走进校园、社区,让年轻一代触摸到铁器的温度。“铁器不仅是冰冷的金属,更是文明的记忆。”胡志强坚信,唯有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方能薪火相传。
铁韵留芳,技艺传承
近日,浙江省“非遗茶空间”名单揭晓,“一本堂”铁文化艺术馆成为杭州河坊街的热门打卡地。
青石板路蜿蜒处,永康五金的玉振金声如古乐回响。抬眼望去,这座承载着沧桑与梦想的百年老堂,仿佛从时光深处款款走来。
展厅入口,一缸白米托起铸铁“铁饭碗”,暗合“民以食为天”的朴素哲思。馆内藏品跨越千年:从唐釜溯源到宋元文房,从明清铁壶到现代茶宠,每一件器物皆以斑驳锈迹诉说往事。
“一本堂”之名,源自永康胡氏于同治年间倡建龙山胡氏总祠之时,先贤胡凤丹延李鸿章题额,取“千枝一本”之意,寄望胡氏家族古树参天,枝繁叶茂。胡志强谨记祖训,复原泥模工艺时,掺入龙山故地熟土,以“千年火魂”淬炼铁器筋骨:“器物之美,承载生活之美;生活之美,打造生命之美。”
胡志强拿起一只精美铁壶,右手轻抚壶身,道出铁器的双重身份——既是文人雅士煮水品茶的器具,亦是农耕文明“火与铁”的文明密码。他研发的蜡模铸造技艺,让铁壶在保留传统纹样的同时,线条更显灵动;改良的防锈工艺,使铁器展露温润光泽。
铁骨文脉,茶香雅集
今年4月20日,《陈亮与永康学派研究》论文集首发式暨陈亮研究2025年工作座谈会在“一本堂”铁文化艺术馆举行。来自永康的在杭领导、省社科院专家及学术界人士齐聚一堂,共探陈亮研究新径。
“赏器拓文脉,品茶论古今”,这是一场跨越八百年的文化对话。“一本堂”铁文化艺术馆以其独有的文化温度证明:历史可以触摸,思想能够具象。这座以铁为骨的空间,正努力成为连接学术与大众、传统与当代的桥梁。
胡志强坚信,铁壶根脉深植中华。他援引史料:“唐宋文人以铁壶煮水,其纹样与茶道、书画同传东瀛。”然而,中国铁壶却因“重器轻道”而声名不显。“铁壶不仅是器物,更是文化载体。”他抚着展柜中一只铁壶说,“陈亮‘利民实政’的思想,恰与铁壶‘实用为本’的匠心相合——我们需让学术从书斋到工坊落地生根。”
铁火燎原,薪传四海
铁,曾是农耕文明时期守护家园的箭镞,是古老仪式中袅袅青烟的香炉,亦是民间工艺里的茶具。千年流转,铁火在永康淬炼成器——这座南宋铸铁技艺的发源地,如今已崛起为世界铁壶制造重镇。
“铁器非冰冷的金属,而是时间的见证者。”胡志强深情凝望着真形滨松铁壶。此壶获第十届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其泥模工艺复原自南宋古法,蜡膜铸造则融入现代设计。为让古法“落地生根”,胡志强将课堂搬进工坊:设立非遗传承教育基地,成立茶文化课题组,开展校企合作。
今年3月,胡志强与浙江民生休闲频道合办书法艺术展,将曾密书法转化为可游可居的立体空间语言。4月,他远赴希腊、埃及、土耳其等地的国家博物馆,汲取灵感,并向国内外学者友人积极推广永康铁艺。
胡志强极力保护泥模工艺,改良出多款艺术铁壶。其作品《野趣唐釜》获非遗“薪传奖”金奖,并被同济大学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收藏。一本堂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被列入省级乡村博物馆。他抚着获得金奖的艺术佳作《云龙铁壶》,目光灼灼。他坚信:“铸铁当如陈亮事功,以‘实’为本——实技、实器、实魂。”
在这片被铁火煅烧的永康大地上,胡志强从未停歇,怀揣传播家乡的铸铁艺术的梦想,以铁为墨、以火为笔,在时光的笺纸上书写新的篇章。从复原南宋泥模工艺,到改良蜡膜铸造技艺;从深耕非遗传承教育,到推动铁壶艺术全球化表达。他深知,真正的传承从非固守灰烬,而是让淬火的铁心在当代重燃,让铁艺的光芒照亮更辽阔的远方。
通讯员 金林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