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灯塔
人生的灯塔
□丁耀明
雨声淅沥,我站在窗前,望着外面朦胧的雨幕,恍惚间又回到了儿时。那时的雨,下得特别大、特别急。每当放学时,我远远就能看见一个高大的身影,披着厚重的雨衣,踏着积水,一步一步走来,那是父亲。他会蹲下身,让我趴在他的背上,再用雨衣将我裹得严严实实。我贴着他的背,听着他的心跳,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只剩这份温暖与安心。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九十四载光阴,他像天上的星星,永远闪耀在我们的记忆里。他的聪颖、勤劳和担当,是我一生仰望的明灯。
父亲出生于贫寒之家,却有不凡的胸怀。为了让弟弟专心读书,他与大哥扛起家庭的重担。弟弟不负众望,考入金华一中,后来又进入华东政法大学,最终在上海扎根。“家中要有一个出人头地的读书人”,这是爷爷奶奶的心愿,也是父亲那一代人的骄傲。
为了支撑这个家,父亲早早去商店当学徒。他学会了做糕点的手艺。每逢过年,他亲手切糖,准备年货,将年味装点得满满当当。那些香甜的味道,至今仍在我的舌尖萦绕。
父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他参加过衢州机场等重大工程建设,1956年来到永康和武义交界处的东风萤石矿杨家矿区工作。他的双手,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也写满了坚韧与担当。我常听他说起那些往事,语气平淡,却让我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力量。他的勤快、颖悟和善良,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我出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为了让我健康成长,父亲和母亲想尽办法,托亲戚买来紧俏的奶粉。夜深人静时,我常常啼哭不止,父亲便用手电筒或蜡烛照着,为我加热牛奶。可牛奶热好了,我又睡着了。他不忍叫醒我,只能一遍遍重复这个过程。那些夜晚,他的身影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疲惫,却也格外温暖。
父亲虽然只读过“高小”,但他的钢笔字遒劲有力。他常给亲戚写信,写完后总会让我看。他说,字要写得端正,做人也要端正。他爱看《浙江日报》,常常一边看一边给我讲解。那些时光,是我最早接触世界的窗口。他的言传身教,让我懂得读书的意义,也让我学会关心国家大事。
父亲是个耿直的人,对人诚恳,对家人更是无微不至。他烧得一手好菜,每逢亲朋好友来访,总能听到他们的赞叹。在大伯的带领下,父亲与兄弟姐妹们和睦相处,对亲戚朋友更是热情周到。他的口碑在矿区极好,老乡们常说:“有难事找丁启彩!”这句话,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父亲对我的教育,始终如一。从我上幼儿园起,他就告诉我:“要读好书,读书是为了成长,成长是为了懂道理,懂道理是为了做人。”这句话成了我的座右铭。国家恢复高考,父亲的一句“你读书还好,可以去考一考”,让我鼓起勇气挑灯夜战,最终成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中的一员。后来,我走上教师岗位,父亲依然时常关注我的工作和生活,用他的言传身教,教会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2015年4月5日,父亲离开了我们。每逢清明,我总会想起他。他的爱,像大山一样高大而坚定;他的爱,像天上的星星,让我细细品味;他的爱,像耸立的生命之树,给我依靠。
父爱如山,父爱有担当。父亲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爱。他就像我生命旅程中的灯塔,指引我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