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文化·西津

文章导航

王儒璋与西津桥

  王儒璋与西津桥

  □卢振宝

  一

  清嘉庆五年(1800),永康西津桥又被一场洪水冲毁。中断的六年间,县城与城南的生活物资和交通过往,只靠徐宗常的渡船来回运送。大洪灾来袭时,唯一的渡船被洪水冲走,因此两岸来往经常被中断,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间,官府与民间想重新修建一座大洪水冲不垮的西津桥,但因资金巨大,多次举事都因捐款不足而搁置,而这些捐款到后来都不知去向,老百姓对修建西津桥虽有强烈的愿望,却不抱有希望。家住县城对面南园的王儒璋,他也时刻盼望着西津桥能早日造起来。

  嘉庆十一年(1806),56岁的王儒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估摸着若等官府和民间捐款造桥,那真不知猴年马月了。有心想独资捐建,自己的家境虽然略佳,但在巨额资金面前远远不够。欲找人合修,自己只是小商小贩一个,又苦于人头不熟号召力不够。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先将自己的田地作抵押后,再找有名望的人士一起发动捐款造桥,如果筹集资金不足的话,就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抛将出去补凑。于是,他把这个想法与母亲和夫人商议,夫人吴氏听了夫君的想法后,欣然答道:“此乃大德大善之事,我素安清贫,夫君尽管放手去做。”母亲朱氏听完儿媳妇的话后,连声赞道:“吾儿有此贤媳,王家必将昌盛也!”有了慈母贤妻的这句话,王儒璋如同吃了定心丸,更加坚定了修桥的信念。

  随后,王儒璋找了有侠义心肠、有些体面的叔公王日升(字凤东)商议。叔公听了王儒璋修桥的想法后,沉思良久,说:“如果像以前先募捐再动工的做法是绝对不行了。如今之计,只有你我先各出百两银,再找本县有名望的富绅好友楼盛光、徐石棠、徐启璋、王宗裕等好善之人,先各出一部分启动资金后,再请他们一起向社会进行募捐,这样方可能成事。”随后又问王儒璋,“造桥之事你既已考虑长久,有没有算过,造一座能抵抗大洪水的西津桥需要多少钱?”

  王儒璋胸有成竹地说:“要造一座不怕洪水的西津桥,大约需银万两。”日升叔公接着说:“就算我们几人各出百银,也不足千两,距万银之数差九千多,想从民间捐款九千多银办得到吗?”王儒璋顿了顿,从容地接着说:“我家里尚有二百多亩良田,时值六七千银,如果捐款数额不够的话,可以卖掉家里的田地补凑。”

  叔公听完惊异地问:“你真舍得这么多的田产?”王儒璋很认真地回答道:“叔公,你是知道的,我一生屡经贫苦,拼到如今有这份家业已经很满足了,即使卖掉了田产,我也还有几间店铺,若是经营得当,尚不至于受饥寒之苦,也大胜从前了。如果我没有这份心思,哪敢找您老人家来商议造桥之亊?”叔公听后哈哈大笑,大腿一拍,跳将起来说:“好!好!好!有你这份善心和决心,何愁大事不成!”

  第二天,叔公邀请了好友楼盛光、徐石棠、徐启璋、王宗裕等人来家中商议造桥之事。叔公当他们的面,表明王儒璋助田作保造桥的决心后,得到了几位富绅的全力支持。

  过了两天,叔公、王儒璋和几个富绅各自找到一些有善心的乡绅善人,以及工场作头(工程队老板),摆了六七桌酒席,宴请他们一起商议修建西津桥事宜。酒席间,有工场作头趁机提出:“你们几个人的捐款顶多也只有千两,距造桥万金还差九千余银,这差额也实在太大了,要等捐款造桥那是天方夜谭,就算我们几个工场的全部家产加在一起补贴进去,也没有这个造桥的财力!”

  这时,王儒璋站了起来,不紧不慢地说:“请大家放心,我家好歹还有二百七八十亩良田,起码也值六七千银,我先把这些田地抵押给作场,造桥的捐款不够的话,这些田地随你们抛售,抵资便是了!”说完话后,即让大儿子王逢春拿出一只木箱,把里面所有的田地契约都拿了出来,同时又拿来纸墨,当场立下契约画押为证。此举动感染了所有在场的富绅土豪和作头们,大家信心百倍,异口同声地说:“西津桥这次一定能建成了。”

  当场,大家一致推选王儒璋为造桥筹委会的总领头。筹委会一边选择吉日动工开建,一边派人四出募捐善款。当人们听到了王儒璋助田作保捐造西津桥的义举后,大家都深受感动,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款,最后捐得善款万余银。

  二

  西津桥在嘉庆十一年(1806)仲冬动工俢建,历一年多时间,终于建成了全桥长七十丈、宽一丈五尺,覆之以屋计六十五间,桥身雕梁画栋,彩虹掩映,车徒任辇,如履平地的石墩廊桥。西津桥建好后,它如同一条卧龙,至今都横跨在永康江南北,解决了县城至城南的交通问题。同时,西津桥也成了过路百姓遮风挡雨、纳凉避暑的场所。西津桥也是目前全国仅存最长的古廊桥,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此后,王儒璋还利用捐造西津桥时所剩的二千多两余银,修建了东岳宫、文昌阁等。他还出资修砌西津桥头溪边的石坎。后来还带头捐建了石柱桥、楼店桥,傅店万济桥、里龙溪永升桥等(此桥现今完好无损)。当时各地只要有修建的项目,承头人都要请王儒璋参与,在他的带动下,老百姓助产捐款的热情高涨。

  除此之外,王儒璋还做了不少善事。在道光壬辰、癸巳年间,永康连续大旱,导致严重灾害,难民甚多,王儒璋连年开仓平价放粮,救济灾民,使荒灾年份少了许多饿殍野鬼。后来,他还捐资修建、拓宽了城南古道和城东古道,又在路面铺上了石板,方便乡民的出行。他还捐资创办育婴堂、乡村学堂等。他年过九旬时,还拄着拐杖,亲临监督西津桥头修砌石坎的现场。王儒璋一生做了无数的义举善事,因此,他的义举被后人广为传诵。 后人感叹说:“王儒璋在建桥之初,家业也只不过算是中等偏上的水平,而在助田作保建桥善举后,他生意越来越好,家业越来越大,数十年间,成为城南巨富,而且子孙兴旺。他家族十个孙子中,有一个贡生、三个庠生、四个太学生,真是桂子兰孙,好人有好报啊!”

  道光丙午年(1846),王儒璋贺百寿时,官府为弘扬他牵头修建西津桥等诸多行善义举,由时任永康知县李文焕、金华知府张庭桦、布政使存兴祥等逐级呈报到朝廷,王儒璋被朝廷封赠授予七品文林郎,奉旨敇封建“百岁坊”。

  三

  王儒璋南园人,字席珍,号达齐,生于乾隆辛未年(1751),卒于道光丙午年。13岁父亲去世后,王儒璋就辍学回家,母子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难,只得砍柴换米维持生计。15岁时,他跟别人去仙居挑盐赚脚步钱养家糊口。他挑的盐,多数卖给永康县城一个吴姓店主的杂货店,吴店主是本县后塘弄村人,为人正直善良。他们相处融洽成了忘年之交。吴店主见王儒璋为人诚实心地善良,就把识文断字的独生女许配给他。岳父去世后,夫妻俩继承了杂货店,经过悉心经营,生意兴旺家境渐趋殷实,后来在住宅附近的南园畈买了许多田地。

  王儒璋住的“下南园”(经堂),因离南溪近,地势比较低,经常受到洪水的侵害。到了道光丙戌年(1826),76岁的王儒璋为了家族有更好发展,他便携全家迁徙到了洪灾侵害不到的王染店。当时新住的地方属于南园范围但没有地名。王儒璋比较恋旧,心想新住地方同在南园的下游,就把原来住过的地名移用到新住的地方,把此地名叫成了“下南园”。

  随着生意不断扩大,王儒璋在县城又买了许多间店面,做起了布匹生意。王儒璋经营有道名声在外,把布匹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以前织出来的布匹都是“白身子”,要颜色的话,还需进一步加工染色。于是,王儒璋在新住处的下游(王染店下处)开办起了染店(坊),有了布匹生意的衬托,染店的生意越来越好。因染店的店主又姓王,人们逐渐地把这个地方习惯地叫作“王染店”。

  此后,王儒璋也成了皇华坊王氏迁到“王染店”的始迁祖。从道光初年始迁,“王染店”的地名只是民间叫法,《在城王氏宗谱》里,一直都以“下南园”或“南园”的称呼记载,至民国时期重新修谱时,才正式称为“王染店”的地名。曾经“下南园”的地名,几经周折后,又回到南园的老地方。朝廷赐封建在王染店的“百岁坊”,于150年后的二十世纪,因王染店改造被拆除。

  (说明:本文内容根据王儒璋七世孙王绍雄先生提供部分资料,以及查阅《永康县志》《在城王氏宗谱》等书籍,并通过多方调研整理而成。)

  西津桥 杨成栋 摄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文化·西津 00006 王儒璋与西津桥 2025-04-14 永康日报2025-04-1400006;永康日报2025-04-1400009;永康日报2025-04-1400010;永康日报2025-04-1400011 2 2025年04月14日 星期一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