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社会·看点

用文字抒发“不舍” 用行动诠释“舍得”

拆迁户倾情著书记录城市更新

  用文字抒发“不舍” 用行动诠释“舍得”

  拆迁户倾情著书记录城市更新

  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永康“粮仓”,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桥头堡”,永康城南区块的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更反映着永康的历史变迁。2021年,永康启动史上涉及面积最广、人数最多的城市更新行动,老旧的城南区块迎来涅槃。世代生活的土地即将发生巨变,拆迁户卢振宝心中五味杂陈,辗转难眠数夜后,决定动笔写些东西。

  从生产电动工具的企业负责人到《南园十八处》一书作者的转变并不容易,更何况卢振宝的文凭不高,从下笔那一刻起,他注定将开启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历时2年多 他放下生意进行抢救性挖掘

  4月11日,记者与卢振宝面对面交流,了解《南园十八处》背后的创作故事。

  面对这部花了2年多时间写成的作品,他心中像对自己的孩子般珍视。

  对很多人而言,“南园”这个地名有些陌生,甚至没有听说过。卢振宝告诉记者,南园这个地名其实由来已久,现在大多数人只知道“南苑”却不知道“南园”,这让他觉得很遗憾。事实上,南苑只是南园的其中一部分,他之所以完全放下企业的经营事务,就是为了潜心研究和搜集资料,对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故事进行抢救性挖掘,让南园能为更多人所知。

  在前言部分,卢振宝开门见山地介绍道:“放眼城南,东起高镇桥,西至溪口村,南起金胜山、黄务山,北至永康江南岸,这六七十平方公里的‘南园畈’,在一千多年前,‘南园’的地名,早已深深地嵌入这片土地中。因此,‘南园’的地名是‘南园畈’之父也。正在拆迁的‘南苑区块’只是其中之小部分。”

  在这本书中,卢振宝用九个章节将这片神奇土地的过往娓娓道来,包括民俗文化、历史名人、发展变革以及传说典故等。

  从各朝各代各家族来到这片沃土生活,到后来乡绅财主在此购置良田,再到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卢振宝笔下不仅仅是南园这片土地经历的沧海桑田,还有在这里上演的真实历史。

  “乡土故人”章节写到了清末永康名人沈荣卿、民国乡绅卢士希的家族以及上海道台应宝时设立“义庄田”等故事。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写书过程中,卢振宝不仅实地搜集了大量口述史,还结合史料对内容进行求证。

  “作为从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我亲眼看见了这里的人由少变多、区域由乡村变成城区的神奇变化。”卢振宝说,一方面,我很期待城市更新后的全新面貌;另一方面,我对这里的一切十分不舍,于是我就将企业全部交给儿子,希望用自己的力量留下这片土地上的那些故事。

  1960年出生的卢振宝曾做过铜匠、采过石头、修过磅秤,在改革开放后开始跑业务、办工厂,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也是永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见证者。

  “为了这本书,我走街串巷拜访村民,两年间跑遍了全国能跑的图书馆、资料室。”卢振宝说,“那时我见人就问关于南园的事情,甚至让人觉得我疯了一样。”

  2022年12月,仅历经40天,南苑区块旧城改造项目城中村改造签约提前完成了1189户100%签约,速度之快令卢振宝更觉时间紧迫,唯恐一耽搁就无从回头,他整日整夜地扑在《南园十八处》的研究与考证中。

  卢振宝的妻子金月红告诉记者,这两年,不断有身边的亲友说,阿宝要是把这写书的大把精力花在赚钱上,那得多赚多少钱啊!

  金月红却回应道:“钱再多,都是要花完的,南园的历史要是没有人去记录下来,可能也就真的无迹可寻了。”

  写就42万字 他记下永康城南的传奇变迁

  改革开放后,永康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区面积亦在发展中成倍增加。

  作为永康城区最佳的扩展方向,南园畈在短短几十年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紫微桥、丽州桥、解放桥等桥梁连接了江的两岸;丽州路、华丰路、城南路等城市重要道路也在南园畈的土地上纵横贯通;华丰菜场、体育馆等生活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当初江对岸那片散落着寥寥几幢农屋的良田沃土,已然成了人口数万的主城区之一。

  “城市快速拓展过程中势必存在短板……建筑凌乱的南园老村,如同一块伤疤,嵌在永康城区40余年。”卢振宝在书中写道。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园人,卢振宝深深爱着这片土地,同时也深深了解这片土地的伤痛。记忆中那个依南溪水、傍黄务山、居南园畈的魅力村落令卢振宝怀念不已,同时这个城不城、乡不乡的地方也让他感慨万分。

  于是,卢振宝将视角看向了曾生活在一起的乡里乡亲和街坊四邻。此外,老字号烤鸭馆的创始人、菜场的摊主和会计,甚至在腾空现场被遗落的一只独特的老竹篮……都成了他好奇的对象。

  为更好地反映早年间在这片土地上存在过的老手艺,他还专门请人绘制了十幅传统工匠画。他向村里人一个个询问、一处处查证,对每处老建筑进行反复观察、反复丈量和求证,遇到难点疑点,就去相关部门和周边村落查阅地方史志和宗谱。

  得道多助。尽管卢振宝在写书之初也没有很高的目标,但由于其热心与执着,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收获。其中,就包括8张随书出版的珍贵地图。

  “你看,这地图上面很多内容就佐证了我书中的观点,也给我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方向。”说起这套老地图,卢振宝如数家珍,“这是我意外在好友徐立斌先生那里发现的,沟通过后他答应我一起出版,真是如虎添翼。”

  眼前这8张泛黄的老地图是民国时期永康县崇道乡的土地地图,图上清晰记录着《南园十八处》中提及的名人田地及地理位置,为卢振宝的很多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

  从城南,瞥见永康。卢振宝从公元1200年的南苑畈写到了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后,记录了这片土地的神奇蜕变和凤凰涅槃。随着这部共42万字的《南园十八处》在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他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企业家向作家的转变。

  目前,此书首版总共印了1500套,这些耗心耗力、视若宝贝的书,他打算全部用来赠送,送村民、送朋友,送给所有关注永康南园这片热土的人们。

  ■记者手记

  卢振宝夫妇的“舍与不舍”

  与卢振宝先生结识是源于之前城市更新工作中的一次采访,彼时记者听闻有一拥有高租金回报的店面房拆迁户,非常支持南苑区块旧城改造工作,在改造过程中带头签约。

  商铺店面在很多人心中有着不一样的地位,也一度成了征迁过程中的一大棘手难题。回忆起此前采访的场景,记者历历在目——当时采访对象是卢振宝的妻子金月红。当说起征迁工作时,她慷慨地说:“有什么不舍得的,尽管我们家的店面确实地段好,收入也不错,但我觉得还是要跟着时代发展的潮流,收这么多年的租金是时代发展的红利,已经够好了,难不成现在社会要继续发展,我们还阻拦不成!”

  “有什么不舍得的。”——这是金月红在采访中反复说起的一句话,令记者印象深刻。

  但采访完卢振宝之后,记者总觉得他们夫妻俩所说的话未免有些“前后不一”。

  当记者听到卢振宝放下生意,挨家挨户去搜集资料的故事,听到他奔波多地查询史料的抢救性挖掘行为,当记者读罢42万字的《南园十八处》一书时,明明看到的是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与不舍。而卢振宝夫妇的舍与不舍,其实是矛盾中的不矛盾。

  如果说,金月红的“舍”,是以广阔胸怀拥抱南苑的新时代;那么,卢振宝的“不舍”,则是对这片传奇土地的深深回望。其实,殊途同归。

  他们的“不舍”,源于对故土和家乡深深的爱;而他们的“舍”,则是对全新未来的满满期待。

  融媒记者 胡锦

  卢振宝在市文史馆分享城南发展史

  卢振宝手绘村庄面貌

  卢振宝的作品《南园十八处》

  卢振宝(左一)与村民合影留念

  城市更新进行时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社会·看点 00003 拆迁户倾情著书记录城市更新 2025-04-12 永康日报2025-04-1200006;永康日报2025-04-1200007;永康日报2025-04-1200008;永康日报2025-04-1200009;永康日报2025-04-1200013;永康日报2025-04-1200014;永康日报2025-04-1200017;永康日报2025-04-1200018;永康日报2025-04-1200021;永康日报2025-04-1200010;永康日报2025-04-1200011;永康日报2025-04-1200012;永康日报2025-04-1200015;永康日报2025-04-1200016;永康日报2025-04-1200019;永康日报2025-04-1200020;永康日报2025-04-1200022;永康日报2025-04-1200023 2 2025年04月12日 星期六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