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碗剩饭险些丧命
“炒饭综合征”背后的健康警示
![]() |
吃碗剩饭险些丧命
“炒饭综合征”背后的健康警示
不少家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剩饭剩菜,那么大家是怎么处理的呢?有的家庭选择直接倒掉,但是对于一生勤俭的长辈们来说,更多的可能是放进冰箱保存起来,第二天或者第N天后再拿出来加热吃。有的反复加热甚至让人辨认不出剩饭剩菜“生前”的模样。剩饭剩菜不仅味道欠佳,背后可能还有一系列健康隐患。
剩饭剩菜变为健康杀手
近日,广东省江门市50岁市民陈先生(化名)因食用剩饭险些丧命。据报道,他将冰箱中冷藏多日的剩饭炒制食用后,短短数小时内出现剧烈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发展成呼吸困难。陈先生入院时已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生命垂危,所幸经ICU医务人员全力抢救,最终脱离危险。
“因剩饭剩菜保存有问题,患者食用变质食物后引发中毒。”4月9日,我市消化科专家陈明彤说。据了解,这场看似偶然的健康危机,其实隐藏着不少可以预防的细节。
“案例中陈先生的急性中毒症状也被称为‘炒饭综合征’。”陈明彤说,“炒饭综合征”并非新名词,也并非针对炒饭这一种食物,其医学名称为“蜡样芽孢杆菌感染性食物中毒”,是一种由蜡样芽孢杆菌污染引发的食物中毒症状。被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食物,外观上一般没有明显变化,很难通过肉眼判断食物是否受到污染。
根据陈明彤介绍,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主要分为呕吐型和腹泻型,且食物中毒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引起呕吐型中毒的致吐毒株多分布在炒饭、米粉等淀粉类食品及乳制品中,中毒潜伏期为0.5小时到6小时,症状以恶心、呕吐为主,严重时可诱发肝肾损伤,甚至器官衰竭导致死亡。而引起腹泻型中毒的毒株常见于肉类、海鲜和蔬菜中,潜伏期稍长,多表现为腹痛、腹泻,病情相对较轻。
冰箱≠保险箱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条网友热评:“当我奶奶把剩饭剩菜放冰箱的时候,它的保质期就变成了永久。”生活中,确实有不少市民习惯将剩饭存入冰箱,认为这样“保险”安全,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是一个普遍的认知误区。
冰箱的冷藏环境可以抑制大部分细菌生长,但蜡样芽孢杆菌的芽孢状态极为顽强,低温只能暂时减缓其繁殖速度,并不能彻底将其“杀死”。另外,还有不少人存在不良的储存习惯,如将热腾腾的饭菜直接放入冰箱,为细菌繁殖提供充足的条件;或是长时间反复加热食用,破坏食物结构,滋生了耐热毒素。此外,冰箱中食物存放过久,也存在交叉污染的风险。
“剩饭剩菜应冷却后,再放入干净的密封容器中冷藏,且尽量在24小时内食用。”陈明彤提醒,除了米饭,以下这几类食物也不建议隔夜食用。
一是高蛋白的海鲜类食物,海鲜更容易滋生细菌,蛋白质降解产物会对肝肾造成损伤。二是豆浆,一般情况下新鲜豆浆存放3-4小时便会导致大量细菌滋生,尤其是自己在家制作的豆浆,保存条件差,因此豆浆做好后应尽快饮用。三是绿叶蔬菜,绿叶菜煮熟后长时间存放或反复加热,并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会还原成致癌的亚硝酸盐,且绿叶菜中的维生素在反复加热的过程中也会消失殆尽。四是银耳、木耳,这类食品不建议泡发太久,泡发太久或储存不当会产生黄杆菌毒素,进食后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总之,市民日常做饭时最好减少每次的“量”,从而提升“质”,避免浪费食物的同时,也从源头上为身体健康提供保障。
融媒记者 桂荣超 王玙铮
炒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