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玮:罪案迷雾中的穿行者
![]() |
应玮:罪案迷雾中的穿行者
好民警好故事
15年前,他是攥着柳叶刀就会微微颤抖的警界新人;15年后,他已成为冷静部署行动的刑侦指挥官。千余次现场勘查的寒风淬炼出他的双重目光:既能从细微纤维中锁定真凶,亦能在浩渺数据中溯源罪案。他就是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副主任应玮,从警以来,荣获个人嘉奖1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获评“永康首批刑事犯罪侦查骨干人才”“第七届浙江省公安机关刑事犯罪破案能手”等称号。
应玮(左)在现场勘查
踏实前行不畏艰难
怀揣着对法医这份职业的热爱,应玮2010年从医学院校毕业后通过招考,成了市公安局的一名法医,就此正式进入刑侦队伍。
当年5月,应玮以实习生身份提前到单位报到,第二天就满怀期待地背着专业工具跟着师傅出现场,而那次经历也令他终生铭记。
“当时一打开房门,人体腐烂的恶臭扑鼻而来,我们被熏得睁不开眼,有些人当场没忍住就吐了。”应玮回忆说,那是他第一次意识到这份职业的艰难,需要克服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恐惧。师傅看出他的不适后,便让其退出房间,等调整好情绪后再进来。
应玮看着师傅脸上的坚毅与镇定,想要退缩的想法就此打消,硬是咬着牙协助师傅完成了整套工作流程。
那天走出现场后,从事法医工作20余年的师傅拍了拍应玮的肩膀,并竖起了大拇指,一股“薪火相承”的热流在两人间悄然涌动。
“法医也是人,呕吐和畏难都是正常反应,要做的就是调整好情绪,把工作踏踏实实做好。”师傅那天在现场的安慰话语,令应玮铭记心间。
往后的15年,应玮秉持一颗匠心,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回应着师傅的教诲。从警以来,应玮累计主持或参与勘查现场1300余起、损伤检验1600余例,出具各类鉴定书2000余份。
躬身砥砺不断进取
2021年6月,应玮在单位安排下,参与“追逃比武”专班工作。对此项技能零基础的他,深知这是挑战,更是一次提升自我的机遇。为了能跟上同事们的脚步,他主动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学习追逃研判知识。在他看来,计算机前的研判,虽看起来不如现场追凶来得紧迫,但心理上必须与逃犯争分夺秒的本质是不变的。
凭借长期从事法医工作培养出的敏锐洞察力,及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在专班工作快一个月时,应玮从庞大的线索网络中抽丝剥茧,发现了一条逃犯管某某的重要线索。
应玮在基本明确其在永康、武义活动的轨迹后,通过开展线下走访排摸,明确管某某化名叶某某在武义一工厂打工。待时机成熟后,应玮和同事迅速行动,将管某某抓获归案。
经过此次专班行动,应玮对刑侦研判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着迷于抽丝剥茧寻求真相的过程。他此后便长期做起了跨专业的工作,在法医、追逃、传统侵财案件等工作中,燃烧着自己的热情。
担当淬炼再谱新篇
2022年7月,应玮担任刑事科学技术室副主任,这意味着他的身份由领域尖兵转变为刑侦指挥官。虽然应玮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但组织也给了他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
去年2月,东城街道某企业的两根百米电缆被盗,价值约3.5万元。接报后,由于案发现场物痕损坏严重,应玮转变思路,科学部署技术组人员重建现场三维模型,结合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分析,最终成功在一处扶梯附近提取到了关键物证。
在实验组人员比对确定嫌疑人身份后,应玮充分发挥系统性思维,通过构建“作案-销赃”数据模型,溯源到2个月前两名嫌疑对象第一次踏入我市的轨迹,成功串联破获本市同手段盗窃案件5起、武义案件3起。
从解剖台到指挥台,从DNA图谱到数据模型,应玮始终保持着穿透迷雾的敏锐目光。当新型犯罪手段不断涌现,这位刑侦指挥官正将法医的严谨注入侦查血脉,让算法成为新时代刑侦工作的“解剖刀”。
15年前被师傅拍过肩膀的他,如今依旧秉持着一颗初心,在罪案现场续写着永不褪色的正义篇章。
通讯员 邵建鋆 王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