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文化·五峰

犹记当年锅炉工

  犹记当年锅炉工

  □周美研

  一座雕塑,一座永康工匠的雕塑,一座永康工匠浇铸工的雕塑,栩栩如生地立在丽州广场的东侧,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永康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工匠精神。每次路过,心中总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让我忍不住停下脚步仔细端详,一幕幕的往事便在脑海里重现。

  刚结婚时,老公是木工,工资很低,家里条件也不好。而在当时,大哥大姐在铸造业(永康人称锅炉)已是小有成就。他们就商量着让我老公改行,跟着他们办铸造厂。于是,在哥姐的鼎力相助下,我们购置了设备,带上几个炉工,来到南京郊区的石臼湖边,开始创业。

  初到那里,人生地不熟,经常会有人问:“都说浙江是好地方,经济很发达,你们为什么还要跑到我们这边来呢?”我就会笑着告诉他们:“永康有句话叫‘永康工匠走四方’,我来你们这里,是因为这里好啊。”

  万事开头难,最难的还是资金。当时请一个炉师差不多1200元钱一个月,为了减少工资支出,老公决定自己做炉师。可做炉师谈何容易,听哥讲,一般人没有几年的经历是做不了炉师的,但是给自家做,不妨试一试。头脑聪明又肯吃苦的老公,在大哥的指导下,摸索着怎样调耐火泥的韧度、风口的斜度、出水口的高低,努力学习各项技术。同时,他还要购买材料、装车缷货、校正模型,一天到晚忙得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

  永康带去的造型工是熟练工,技术方面不用操心。他们把黑沙一锹一锹铲进沙箱,人站上去用脚踩紧,又或者用平锤打压紧。沙箱是特制的,分上下两箱,用铰链接合能方便开合,里面装好产品的模具,先把下箱造好放平,再造上箱,然后上下箱合拢,一副沙箱加一箱沙,足足有几十公斤重。就这样反复弯腰、锹沙、开合沙箱,一天要造几十到二三百箱。当时也有用当地的小工,可他们总是活没干多少,却不停叫累。不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永康人带领下,他们也逐渐变得吃苦耐劳。

  型造好了,炉修好了,材料也搬上了加料台,接下来就是开炉了。第一次开炉至关重要。鼓风机一开,那耀眼的火光便冲出炉口,所有人都戴上风帽、手套、脚套。老公时刻关注着炉温的变化,尽管有大哥坐镇,还是不敢有半丝马虎,吩咐加料工必须严格按照比例,将铁、焦炭、石灰石投进火炉里。

  大约过了40分钟,铁水出来了。这意味着开炉成功,大伙一片欢呼,浇水工稳扎马步,将白晃晃的铁水注入模型,浇水的力道要恰到好处,否则会影响产品的质量。炉温越来越高,围观的当地人纷纷闪退。一炉开下来,炉工们的脸是黑的,身上是湿的,衣服上都是火星溅落的斑斑点点,却没一个人叫苦喊累。有一个炉工不小心烫伤,也不叫痛,涂点烫伤药坚持把炉开完。看得当地人一个个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都说浙江人肯吃苦,今天算是见识了!”

  慢慢地,老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做起来就顺手多了。有一回,拌沙机坏了,修理师傅上门修过不久又坏。老公就自己琢磨,拆了装,装了拆,还真把拌沙机修好了。那个修理师傅知道后,直夸:“浙江人真能干!”

  随着时代的发展,焦炭铸造在永康已成为历史。然而,铸造人传承的工匠精神与力量,就如同这座雕塑,让人敬仰,永不消失!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文化·五峰 00005 犹记当年锅炉工 2025-04-07 永康日报2025-04-0700012;永康日报2025-04-0700013 2 2025年04月07日 星期一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