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科技“抢春”跑出加速度
姐妹花记者体验春耕的工作日常
![]() |
![]() |
![]() |
![]() |
![]() |
![]() |
![]() |
![]() |
新农人科技“抢春”跑出加速度
姐妹花记者体验春耕的工作日常
眼下,丽州的田野上正上演着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春耕交响曲”。耕地机的轰鸣声、拌种机的沙沙声、育秧棚的滴答声此起彼伏。连日来,记者走访了西城街道、芝英镇、龙山镇等地,记录三位新农人如何用智慧与汗水,在春耕战场上打好粮食丰收的“第一仗”。
李炜斌
“90后”的智慧春耕
近日,西城街道李一村章前线附近的田垄间响起农机轰鸣声。“90后”新农人李炜斌蹬上耕地机,手握方向盘,眼神专注地穿梭在绿意盎然的田野中。这台拖拉机在他操作下,如一条灵活的游龙,在田间来回穿梭,将沉睡了一冬的土地翻新,为播种做好准备。
李炜斌向记者介绍他的“智慧春耕”理念:“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我们种田也得跟上时代步伐。用机械化、智能化的方式来提高效率,才能保证粮食的高产和质量。”
不久前,李炜斌获评了农业农村部“头雁”培育项目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2013年,他从父亲手上接过接力棒。土地流转后,规模化种植优势凸显,他逐年扩大种植规模,耕种土地从400多亩扩大到近3000亩。今年,他种植了700亩左右的早稻。
近年来,李炜斌在做好田地管理的同时,淘汰了一批旧式机械,采购新式的插秧机等,通过机械强农,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种植效益。其中,这台高效的耕地机,仅需3小时就能翻新30亩土地。它还能依据土壤的硬度和湿度自动调节耕作深度,确保每一寸土地都翻新,既节省了人力,又提升了耕地质量。
李炜斌兴奋地说:“有了这些新式机械,春耕的效率大幅提高,以前需要10个人干一天的活,现在两个人半天就能干完。”
耕地是首要步骤,紧随其后的是育种环节。种子经过泡种、拌种再到育秧流水线匀速划过秧盘,早稻种如星子般洒落。
“传统育秧的出苗率为75%,而现在能达到98%。”李炜斌说:“为了预防倒春寒,我们必须为种子穿上‘防寒服’。”
李炜斌正在耕地
胡志
“80后”的春耕处方
日前,芝英镇稻香家庭农场拌种车间内,“80后”新农人胡志正忙着将300公斤稻种倒入拌种机。他一边操作拌种机,一边仔细检查着稻种与菌剂的混合情况。
拌种环节至关重要,关系到整个春耕的成败。“拌种不仅能提升种子的存活率和发芽率,还能增强其抗病虫害能力。”胡志说。完成拌种后,他小心翼翼地将处理好的稻种装入育种盒,准备运往仓库进行育芽。
拌种是春耕的第一步,接下来的育芽环节同样十分重要。为了确保稻种发芽,胡志早已将仓库的温度和湿度调节至最适宜的状态。“30℃左右的气温适宜种子发芽。”胡志补充道,“充足的阳光不仅能促进光合作用,还能增强种子的活力。”
1981年出生的胡志,自10多年前从岳父手中接手农场以来,便将科技引入传统农业,成为当地有名的新农人“前辈”。不同于老一辈农民依靠经验和体力,他善于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尽管今年入春来得稍晚,但胡志认为,只要管理得当,预计每亩产量仍可达500—550公斤。针对可能出现的倒春寒天气,他表示:“我准备用插秧机来插秧苗,这样能更好应对倒春寒,预计4月中旬开始插秧。”
前期,胡志已经购置了先进的插秧机。他说,机械化操作不仅能节省人力,还能提升插秧的效率和精准度。这对提高整体产量至关重要。
此外,胡志还分享了他在选购优质种子方面的经验。他建议前往正规门店购买种子,避免盲目跟风,并且不要局限于单一品种;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肥力以及轮作制度等因素,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种子。在选购过程中,需特别留意种子包装的完好程度和新旧状态,确保标签内容齐全且规范。此外,大家还可以通过“一看、二闻、三摸、四听”的方法对种子样品进行质量判断。
胡志在拌种
胡军福
两代农人的育秧革命
龙山镇军福家庭农场的育种室里,一排排育苗盘上嫩芽初露。58岁的胡军福掀开黑布,感慨道:“这些秧苗可是宝贝。从选种到育种,每一个环节都重要。我们不仅要选用优质种子,还要通过科学的育种技术,确保秧苗健康生长。”
胡军福向记者介绍了育种室的温度和湿度控制,以及如何利用现代化设备来监测秧苗的生长情况。他表示,通过精细化的管理,能够有效提高秧苗的成活率和品质,为后续早稻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随后,在胡军福的引领下,记者步入拌种室,看到一台庞大的拌种机正高效运转,在堆放包衣种子的角落,三只麻袋分别贴着“嘉早风19”“金早645”“终组100”标签。记者观察到,经过拌种机处理后的种子,颗粒饱满,色泽均匀,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胡军福随手抓起一把裹着紫色外衣的种子,说:“科学的拌种处理是确保秧苗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之一,不仅能有效预防病虫害,还能提升种子的发芽率和生长潜力。”
胡军福指出,出芽后需将幼苗移栽至田间,当气温达到25℃左右时,务必进行通风,以防烧苗现象发生。若昼夜温差较大,则需覆盖塑料布,确保最低温度不低于10℃,如果最低气温降至5℃左右,则需采取覆盖塑料布的措施。
此时,胡军福的儿子胡锦碧在一旁将育种盒分装好,准备运往育种室。胡军福看着儿子忙碌的身影,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他告诉记者,胡锦碧虽然年轻,但在农业技术领域怀揣着极大热情。父子俩经常一起探讨如何改进育秧技术,如何提高种子的成活率和品质,每一次的交流与碰撞,都让他们离“育秧革命”的成功更近一步。
今年,胡军福计划推广全基质育秧技术。与传统基质育秧相比,全基质育秧是一种新型种植技术。在全基质栽培模式下,稻苗的生长不再受土壤条件的制约,能够更加稳定地生长和发育。
胡军福说,尽管全基质育秧的成本较高,但在育秧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小,更符合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理念。他预计,随着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提升农民的种植效益,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已启动了大量试验和前期准备工作,致力于将全基质育秧技术推广至更多农户。
胡军福在育秧
拌好的种子
种子长出嫩芽
■名词解释
新农人是指具备一定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生产组织方式,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各环节为主要收入来源,且收入高于所在地区传统农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有农业情怀、适度规模、持续发展性、防风险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加速走向“现代农业”,催生出越来越多的新农人群体。他们纷纷进村入寨,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新农人将网络直播、线上销售、品牌营销等新业态引入农村经济中,在创造新就业机会和空间的同时,重新塑造了农业本身及农产品的形象和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
■记者手记
在泥土里看见未来
春耕如歌,在三位新农人身上,记者仿佛看见了父辈们用锄头丈量土地的模样。如今,机械化和科技手段在春耕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正深刻重塑着土地与科技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次春耕采访,记者颇有感慨:真正的粮食安全,不在粮仓的数字里,而在年轻农人指尖跃动的科技之光中。当北斗导航与古老农谚在田间和解,当生物制剂替代农药成为新“肥料”,新时代的农民正用双手写下新时代的《齐民要术》。泥土依然潮湿,但未来已触手可及。
融媒记者 吕晓婷
微信关注“永报姐妹花”
获取相关资讯报道
全国巾帼文明岗
监督电话:87126426
既服务到人
更服务到心
YBJ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