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服务体系 聚焦新群体 改革聚合力
我市“新”群体工会组织覆盖率95%
![]() |
![]() |
![]() |
首创服务体系 聚焦新群体 改革聚合力
我市“新”群体工会组织覆盖率95%
2024年以来,市总工会按照关于“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的部署要求,创新“组织化”“标准化”“数字化”“链条化”“品牌化”五维工作矩阵,通过织密“组织化”工会网络,构建“标准化”工会驿站,搭建“数字化”协商平台,挖掘“链条化”服务供给,打造“品牌化”优质服务模式,以高质量服务不断凝聚新就业群体共识,更好发挥该群体在惠民生、促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作出新贡献。截至目前,我市“新”群体工会组织覆盖率95%,首创服务体系,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1.9万余人次,居金华第一方阵。
职工夜校培训班
2024年新就业态劳动者趣味运动会
开展送健康体检活动
组织化筑基
织密“新”群体服务网络
工会与职工的工作及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新业态经济快速发展,唯有不断推进工会组织有形、有效覆盖,凝聚服务新就业群体才能更有依托。近年来,市总工会多措织密“新”群体服务网络。
凝聚合力,推动新群体服务力量“强起来”。构建“市总主导、镇街协同”的工作机制,全覆盖推进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外卖送餐员、快递员等行业工会的组建工作,将16个镇(街道、区)总工会社会化职业化工会工作者按区域划分为5个工作片开展工作,通过“统一组织、统一基础、统一工作”,推动新群体建会入会工作。
拓展创新,推动新群体工会组织“建起来”。市总工会坚持抓重点头部企业,通过平台建会等模式,创新入会方式,最大限度把这些新业态劳动者吸纳到工会组织中来,持续扩大工会覆盖面。在建会时间上,根据会员特点灵活机动,避开中、晚餐工作高峰,减少与一线职工工作时间冲突;在建会方式上,探索项目化运作模式,将工会组建与党建项目有机结合,打造“党建+工会”模式,完成饿了么、滴滴打车、申通快递等新业态企业建会入会。
动态摸排,推动新群体工会组织“活起来”。从思想引领、宣传动员、精准排查切入,对全市新业态企业进行分层分类摸底排查,构建全域排查、精准对接的工作网络,梳理并建立新业态重点企业清单、应建未建企业数据,最大限度地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组织到工会中来。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000余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入工会,成立工会组织49家,覆盖率95%。
标准化提质
打造“15分钟”服务生态圈
通过构建“15分钟”服务生态圈,整合社会资源优化驿站服务设施,实施精细化运营管理,以标准化建设赋能工会驿站服务品质提升,着力打造触手可及、便捷可达、功能完备的“新”群体服务阵地。
打造标准化阵地,推动驿站升级。根据地方实情拓展建立“八有”标准,遵循有统一的标识名称、有合理的站点布局、有健全的服务设施、有完善的服务功能、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有地图可查、有宣传教育功能、有暖心服务活动的“八有”标准建设驿站阵地,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充电难、如厕难”等问题,完善配套设施,依托高德地图实现“一屏找到、一键直达”,打造“吃饭有桌椅,渴了能喝水,热了能乘凉,累了能休息,轻伤能处理,阅读有书看”的温馨港湾。现已建成工会驿站共110家,2024年改造提升14家。今年,市总工会将继续高标准推进工会驿站建设。
聚焦标准化示范,强化阵地创优。突出新就业群体集聚区域,高标准打造“样板点”,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按标杆性标准建设户外劳动者驿站,添置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母婴用品等,不断提升服务精准度。配套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配备驿站联络员,专门负责驿站的日常运行与维护工作。截至目前,共有10家工会驿站荣获全国、省级“最美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
促进标准化服务,打造暖“新”港湾。依托工会驿站深化“冬送温暖、夏送清凉”活动,累计发放慰问品9000余份。让“新”群体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感受到“娘家人”的温暖与关怀,力争把工会驿站建设成户外劳动者愿来的贴心小家、常来的爱心驿站、靠得住的幸福港湾。
数字化赋能
构建工资集体协商平台
针对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强、工作方式灵活、劳动关系松散化等特点,总工会上线并推广“薪协商一件事”平台,聚焦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优化、效率优化、质量优化,以数字化手段推进流程再造、赋能协商,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线上集体协商。
重塑管理机制,提升协商治理能力。打通数据壁垒,连接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汇集基本情况,实现企业精准画像。打造“协商推动、协商在线、协商治理”三大核心场景,实现工资集体协商成效的全面量化和进度督办。
建立线上协商体系,编撰首个协商地方标准。面向职工、企业双方主体,科学细化协商12个工作步骤,优化上线工资集体协商预警等功能,配套编撰全国首个《工资集体协商数智管理规范》地方性标准,为企业和职工提供协商指导等服务,有效破解难题。
优化协商流程,推动服务“三化”。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常年在外奔波等特点,构建“一企一码”模式,通过扫码进入,达成企业工会选择职工代表、协商代表,协商业务培训以及人社部门审核备案等流程手机端一屏掌控,实现从消极应对到积极沟通的转变,推动协商质量管控规范化、民主化、便捷化。目前,全市49家已建会新业态企业,实现开展线上协商全覆盖,有效提升劳动者权益保障水平。
链条化聚势
搭建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
多元化服务供给,链接各类资源,打造共享机制,推动工会服务从工会单一供给主体转向供给主体多元化。
强化资源整合打造“服务链”。加强相关职能部门间政策互通、信息共享,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调动各方力量为服务“新”群体提供强大合力。链接相关单位举办“工会服务户外劳动者日”大型公益活动,呼吁社会各界关心关爱“新”群体,为超过500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送去温暖关怀。
聚焦多点发力打造“成长链”。促进学历技能提升,开展转岗再就业技能培训15场次,650名企业转岗职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以及企业下岗职工参与培训,实现转岗、再就业职工165人。安排专项经费补助一线职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学历与技能提升助学活动,受益职工220名。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举办职工系列免费培训活动5期,涵盖66种不同课程近1300课时,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1600人次。
建立联动机制打造“保障链”。健全强化“工会+‘N’”部门联动机制,依托市职工服务中心等平台开展法律服务,受理来访、来电、来信53件,助力职工维权16件,结案率与满意度都为100%。加强困难帮扶,将“新”群体中的困难职工及其子女纳入帮扶范畴。深化在职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工作,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报销医疗互助费用、发放生育互助金,受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1224人。
品牌化引领
塑造“聚新同心”品牌效应
市总工会深度挖掘“新”群体“需求点”,不断探索创新活动载体,打造工会服务品牌,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加专业和贴心的服务。
坚持“服务惠工”,提升服务阵地品牌影响力。依托工会驿站阵地,创建“情暖小驿站,服务大民生”活动品牌。邀请日行一善公益协会为户外劳动者免费理发、禅拍,由律师、医生提供法律咨询、健康服务、心理咨询等服务,累计开展活动23场次,发放户外用品小礼包500余份,服务4000余人次。
坚持“以文润工”,提升文化活动品牌覆盖面。2024年,市总工会组织开展首届全市新业态职工趣味运动会,来自快递、物流、外卖配送等行业的300余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新业态职工参加,深受职工好评。举办全市职工篮球赛等各类大型文体活动7场,带动产业工会、镇(街道、区)总工会开展文体活动26场,共吸引600人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与。
坚持“以惠兴业”,提升普惠品牌服务供给力。连续23年举办年夜饭活动,特别邀请40多名留永过年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共享团圆饭。深化职工休息休假服务,组织300多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一线职工免费疗休养活动。常态化推进暑期托班工作,开展“爱心托班”免费托育服务22场次,惠及新业态职工子女300名。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问题,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困难,我们要重视起来,不断解决。”市总工会落实党中央工作部署要求,把“新”群体服务工作做细做实,让工会服务成为凝聚人心的“强磁场”,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成为城市发展的“合伙人”,谱写新篇章。
通讯员 王灿灿 俞章韬 文
融媒记者 杨成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