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文化·五峰

由一张卡通画引发的温馨追忆

  由一张卡通画引发的温馨追忆

  □吕准能

  由来

  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1996年8月,我离开度过9年青葱岁月的永康龙山中学,此后经常魂牵梦萦那亲近的岁月、校园和班级。当我重回西溪初中举办2024年永康乡土文化研究会年会后突发奇想,可否用去年父亲节时儿子朗朗送我的卡通画发挥一下。

  这是朗朗大概五、六岁时,他印象中的教师宿舍一楼家门口的某日场景:台阶下的门前,老妈正在煤气灶前烧饭,老爸刚好夹着教科书和备课本从一栋三层白墙教学楼下课回家,孩子在斜坡上轻快滑下,十分兴奋,画面中还有绿树和蓝天白云的衬托。

  因孩子们常在我房间前的斜坡上滑滑梯,经大人在一旁怂恿喝彩,大家争先恐后,尽情挥洒童心童趣,难怪朗朗对此记忆犹新。多年过去,印象虽有偏差但依稀深刻。画面中有两处改动,一是走廊上方是二楼挑梁,我家没在走廊上烧饭而在别处,二是斜坡较窄也没护栏。

  简朴校园

  龙山中学坐落于西溪镇的桐塘和上塘头间的天坛山,原是贫瘠泥泞的黄泥山背,东南侧是师生心心念念的东溪流域寺口溪滩。其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里麻车初中,1960年迁至新址为西溪公社初中,1965年与梅陇农中合并成西溪农中,占地42亩。1971年起,红卫中学招收两年制经推荐的高中生,面向当时的龙山区所属的西溪、四路、桥下、柏岩、棠溪和金川六个公社招生。一批优秀教师荟萃于此,还有彩芳姐和方超明老师是学校的元老和见证人。

  经几代师生的艰苦劳作,平整了鹅卵石道路和操场并完成绿化,校园宽敞,环境优雅,到1985年又浇筑了水泥路。从上川村上塘头自然村顺着渠道下游走就到了校门口,淡红色大铁门,传达室外有个小边门,并开了间便利店,提供油条、馄饨等小吃。学校四周的夯土泥墙或水泥砖围墙护卫,另有食堂一角到东溪边的小门,后于1994年在桐塘村西玉公路边又开了大门。

  先从运动区说起,校门口进来是渠道边水泥路直道,小桥流水,茂林修竹。两边绿树成荫,散布着高大的法国梧桐、椿树和白杨等景观树木,还种了齐腰的冬青树绿化带。泥巴地操场跑道250米,南侧是装有喇叭的司令台,也有附近少有的足球场,还有跳远的沙坑,作为全校集会、广播操、运动会和一批体育生集训的场地。再进去有个六角花坛,上面种了柏树。横道向南通往篮球场,各有一个水泥和泥巴篮球场,成了许多师生挥洒汗水的运动场地。

  再是教学区有并排的三栋教学楼。最前面的那栋是一层的老教室,六个教室加两个小房间的凹字形布局,后来一间教室分隔为三个房间,作为总务处、教务处和校长室,中间有一圆拱门通道,教室前的院子种植了铁树和冬青树。

  渠道右侧中间是1985年前后新造的三层教学楼,拆除了原先一栋老筒子楼教师宿舍后,新建了一层,有六个标准教室和两个小房间,中间有个通道和楼梯间。一楼与二楼作为教室,三楼是图书室和空教室。

  另外一栋教学楼一层青砖白墙黑瓦,渠道边三间作为教室,中间一间房间及三个理化生实验室。

  在中间教学楼前有两块黑板报,定期公布值周的各班纪律、卫生名次和重要通知,空地种植了许多乌紫竹。

  然后是由学生寝室和食堂组成的生活区,有两排学生寝室,一般两个班合用一个大寝室。前面是一层青砖黑瓦的男生宿舍,高低错落一排六间,从渠道边伸展到厨房附近。中间有通往女生寝室的通道,男生寝室门前是块葡萄地,还有茶树。到了1991年夏天,中间几间男生寝室被改造为两层的小房间,一排七间加一个通往女生寝室的过道及楼梯间。后面为女生寝室,一层六间,面积相对男生寝室小,因以往女生比例少些。

  斜坡拐弯处有两排报窗,师生从食堂来回途中顺便浏览近期报纸,是了解外面信息的窗口。食堂有锅炉和灶台的厨房,大家用铝制饭盒在木制蒸笼里蒸饭,开饭时热气腾腾。还新建了水塔,如今成了仅有的遗存,自来水来自寺口溪滩。另有青砖黑瓦的大会堂,人字梁木架,用于全校文艺演出。

  跨过渠道为教师生活区,有四栋并列的教师集体宿舍。红砖两层的三幢,最西侧是龙山区教办和龙中合用。中间一排七间,有水池隔开并种了桂花树,渠道边有向上楼梯和向下台阶。第三栋是房间较小的两层楼,多为年轻教师居住。在一片毛竹林上新建了配有私人卫生间、浴室和厨房的三层十二户套间。

  浓郁情缘

  1978年伴随改革的春风,我参加中考后被招录到古山中学重点班就读,从而与红卫中学失之交臂。我久闻李立余书记的大名,一口半东阳半永康的腔调,工作踏实,平易近人,在师生中威望很高。

  1987年夏,我从浙师大政教专业毕业,有缘来到临近老家的龙山中学(1981年改名)任教。当时一起就职的有教数学的方顺仓和包振国、教英语的徐炜、教生物的颜志旭等人,分配到这简陋却不失温馨的校园。记得由吕耀南校长接送,坐着中型拖拉机并带着行李来报到。从此在黄泥山背耕耘浇灌,奉献了美好的青春年华。

  大家除了周末外,都住在免房租的集体宿舍。我起初住在第三栋的二楼第二间,十几平方米,在走廊用电炒锅烧饭。1991年夏天,学校建造了二层新学生宿舍十四间,我搬到了二楼东侧的第四间,有了二十几平方米,烧饭已用上煤气灶。1994年春天,新建了一栋三层套房共12套。随后又一次分房,我分到中间老式宿舍一楼第一间,就在台阶下。

  渠道上通往教师宿舍有三座水泥平桥和几个埠头,因有树林遮阴,更借助凉爽清流,因而夏天傍晚时分最热闹,大家拿着茶杯聚集一块,一边纳凉消暑,一边或谈天说地或逗逗小孩。同时因当时没有专门的办公室,许多教学问题也在此交流,显得方便而高效。从中增进了同事间的友情,干群关系也极其融洽。

  硕果累累

  龙山中学作为乡下普高,高考最为出彩的第一阶段是1979年至1983年,文科很强;第二个阶段是1991年1995年,在全市的乡下普高名声鹊起。1995年高考,在1994年成绩优良的基础上再创新高,理科班的陈勇健取得600分,受到全县通报表扬。在1996年高考中,董辉考上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创办于1985年的龙中《晨笛》文学社经历了几代师生的赓续与传承。其间,在黄大足、吕振法等老师主持下,吕娜等学生负责编写与油印事务,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以上内容主要为原龙山中学1994夏天至1996年夏天片段略记)

  龙山中学主题的卡通画

  龙山中学1996届毕业生合影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文化·五峰 00004 由一张卡通画引发的温馨追忆 2025-02-22 永康日报2025-02-2200006;永康日报2025-02-2200008;永康日报2025-02-2200009;永康日报2025-02-2200011;永康日报2025-02-2200012;永康日报2025-02-2200013 2 2025年02月22日 星期六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