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里的传承
记者探访九旬手艺人俞新法
![]() |
![]() |
灯火里的传承
记者探访九旬手艺人俞新法
2月13日(正月十六)的象珠镇派溪吕村,夜色中一条数百米长的“霸王龙”昂首游弋。“已经十多年没这么热闹地迎龙灯、闹元宵啦!”村民们里三层外三层追着这簇跃动的星火游走。
祠堂的一角,91岁的老手艺人俞新法看着热闹的人群,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条凝聚传统技艺的巨龙,正是他带领十余名徒弟耗时月余的匠心之作。
俞新法在制作龙灯
匠心复刻百年龙灯
“龙头一共要用258盏灯,我们年前就开始筹备了。”俞新法介绍,派溪吕迎龙灯已有300多年传统,龙灯样式复杂,品种多样,别具特色。
威严的龙头长4.5米,高3.6米,需要8个人抬。最瞩目的当数龙头上一只白鹤,羽毛根根分明,口中衔着利是,此外还有不少宫廷式花瓶灯、鱼灯、蝴蝶灯等精美花灯点缀。龙头两侧则挂满了一排排的四角灯、六角灯、龙虾灯、狮子灯、发糕灯等各式小灯。
前几年,因种种原因,派溪吕迎龙灯活动一度中断。那时候,俞新法因其远近闻名的手艺,被其他村请去制作龙灯。今年,派溪吕村时隔十余年再迎盛事,他想要扎出最美最大的龙头,把这份古老的艺术再现。从腊月开始,俞新法带着徒弟十多人,从抽蔑、做骨架到彩绘、装灯,一步一步悉心指导。
“别看这花灯小,做起来可不简单。”大徒弟吕光耀展示着掌心玲珑的灯盏,“像这盏发糕灯,骨架要先用纸胶布绕在竹篾上,用美纹纸固定成一个一个结,一盏就有100多个固定结。做好骨架后再糊上棉纸,最后涂上颜色、画上画或写上字,一个人得做一天呢!”
吕光耀介绍,龙头上258盏花灯都是这样一盏一盏纯手工扎成。而且最难的那些灯还得师父自己动手。“所有花灯上的字、画、图案也都是师父自己画的,这手艺没有一年半载还出不了师。”他说。
“老俞的手艺,那是真绝了!”在一旁帮忙的村民忍不住赞叹道,“你看这龙头上每一只小动物,都像是活过来了一样。这可都是他几十年的功夫啊!”一边说一边拉动小狮子灯的机关,小狮子的嘴巴就一开一合,逗得小朋友欢笑阵阵。
“现在很多村子迎灯都用布龙了,纯手工做的龙灯越来越少。但父亲坚持一盏盏手工做。”俞新法的女儿俞金燕看着父亲和徒弟们忙碌的身影感慨地说,“老龙灯也要有新血脉嘛!父亲年事已高,他能把这一生的手艺能传承给年轻人,作为女儿特别支持,也很欣慰。”
俞金燕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很多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回乡,看到祠堂里父亲在教授徒弟们扎灯,也会在旁边学一学,为自己扎上一盏喜欢的花灯。
匠人精神代代传承
说起俞新法的手艺,还得从他充满苦难的儿童时期开始。9岁那年,他躲在甘蔗田里,目睹了父亲被杀害的惨状,孤儿寡母在战火中辗转求生。为了生计,12岁的他开始学习做篾手艺。他回忆说:“那时候,只有学会一门手艺,才能有饭吃。”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聪慧的头脑,他很快掌握了做篾技艺,并在13岁时开始走街串巷,靠手艺讨生活。
成年后的俞新法,不仅做篾技艺精湛,还自学了木工、铁艺等多种技艺,甚至无师自通,能制作琴、箫、二胡等乐器。
1955年,当时的象珠区成立了篾艺社,俞新法成为其中一员。后来,象珠的篾艺社、木艺社和铁艺社合并为象珠农机厂。作为厂里的技术骨干,他在此期间研发了许多农用、家用工具,其中,电动水泵就是出自他之手。
1980年,象珠农机厂更改为象珠制冷机厂。俞新法又带着技术人员前往上海学习,回来后开始自主研发棒冰制冷机。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他们终于成功研发出了棒冰制冷机,并迅速推向市场,销售辐射到半个浙江,产品供不应求。
“那个年代,棒冰是夏天最好的福利,大一点的厂都会买一台,自制棒冰发给员工。我走遍金华,去哪里都有饭吃。”俞新法回忆,他还兼顾售后,骑着一辆自行车,跑遍了浙中各地。他的敬业精神和精湛技艺,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赞誉。
“师父一生都在践行工匠精神,教我们做龙灯就能看出来。”吕光耀清楚记得师父几次把做得只是有一点点歪的灯架踩得粉碎,“龙灯是活物,差之毫厘就没了灵性!”
“老爷子这个年纪了,对其他事都已经提不起兴趣。唯独说到做龙灯,他就兴致勃勃,精神百倍。一天站十几个小时都不用休息。”俞新法的孙子、徒弟俞广说,“爷爷对手艺的热爱是最打动我的,从前觉得手艺自有老人传承,如今才感觉责任在肩。”
孙子、徒弟俞委是去年开始跟爷爷学手艺的,在爷爷的指导下,基础的花灯做法都已经掌握。“其实,只要有兴趣,你想学就能学会。尤为关键的是,要让年轻人看见传统之美,这样才能一代代把中国传统的年味传承下去。”
■记者手记
传统文化在新老交替中接续
在机械化布龙盛行的当下,俞新法依然坚守着每盏灯的手作温度。258盏花灯不仅照亮了派溪吕的夜空,更映照着老匠人把生命融入技艺的赤诚。这份需要经年累月打磨的手艺,虽不产生即时效益,却承载着中国乡村最珍贵的文化基因。
当年轻学徒的手指在竹篾间翻飞,我们看见传统文化正在新老交替中完成生命的接续。
采访中得知,目前,后辈们正为老人申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让百年龙灯永续星火。
融媒记者 颜元滔 见习记者 吕漪琳
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