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英镇代表团共绘发展新蓝图
广泛收集群众诉求 着眼未来谋划发展
![]() |
![]() |
![]() |
![]() |
![]() |
![]() |
广泛收集群众诉求 着眼未来谋划发展
芝英镇代表团共绘发展新蓝图
代表团建言献策
两会期间,芝英镇人大代表紧密结合实际,在深入基层,通过前期实地走访企业、社区、乡村等各个角落,广泛收集群众的心声与诉求的基础上,围绕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建言献策,既立足当下解决现实问题,又着眼未来谋划长远发展,用脚步和声音汇聚成助力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以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应“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运用,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的关键环节,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是加速产业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引擎。
近几年,我市高质量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整体呈现“量质双升”的发展态势,但依然存在“没得转”“不想转”“不会转”三个方面的问题。
为此建议:做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大文章”,高效统筹高能级科创平台打造、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育深度耦合,汇聚人才、学科等优势创新资源;做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文章”,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充分发挥我市市场经济活力足、经营主体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快的优势,做好“科技架桥”后半篇文章,在“从1到10”“从10到100”的产业创新领域大展身手;做好成果转化集成改革“大文章”,紧扣市场导向,迭代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推进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先用后转”等集成改革,打造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纪人队伍。
高标准迁建芝英中学
提升教育整体水平
杨亨丰(芝英镇四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芝英中学创建于1956年,原为浙江省A级普通高级中学,2013年转型为“九年一贯制民工子弟学校”。自办学以来,学校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芝英作为我市经济强镇、千年古城,文化底蕴深厚,芝英中学转型前,也是人文荟萃、成就辉煌、人才辈出、成果斐然,但转型后未能守住芝英教育文化阵地,教学质量较为落后。
为此建议:进行高标准定位,完善先进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创建浙江省现化代学校,优先把芝英中学办成符合芝英教育文化价值的高中,也可退而次之,把芝英中学办成仅有初中部的公办学校;新建学校要为当地群众服务,若为初中学校,学生生源主要接收永康户籍学生,并按照学生人数合理规划班级数和每班人数;完善学校管理制度,调整教师队伍,选择更多年轻有为、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升芝英教育整体水平。
推进“市民夜校”高质量规范化发展
应燕(浙江博泰工具有限公司总经理)
办好新时代“夜校”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推动学习型社会、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市规模大、影响大的“市民夜校”办学品牌主要有:一是以团市委为牵头部门的“青年夜校”,二是以社区学校为办学主体的“青蓝夜校”。其中,“青蓝夜校”已经实现14个镇街全覆盖办学,共开设百余门课程,有近5000位市民参与学习,办学成果获评2024年浙江省推进新时代“夜校”服务优秀案例。我市“夜校”办学成效显著,但作为新兴的教育模式,仍需进一步加强规范和引导。
为此建议:建立“夜校”联盟,由团市委牵头统筹,探索形成“部门共建、社会参与”的联动办学服务共享机制,打破教育资源壁垒,扩大办学规模。同时要做好监督工作,对任何违法违规办学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拓展资金保障,设置专项资金的同时,鼓励支持民营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多元投入参与“夜校”建设,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加强偏远乡镇的政策倾斜,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强化课程师资,统一布局,充分吸纳全市职技校、企业、非遗传承人等能者贤师反哺“市民夜校”教育事业,积极探索特色课程、优质课程评比创建,确保“市民夜校”办学质量优良。
政府企业齐发力
提升改造村级工业区块
徐伟(芝英镇下徐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村级工业区块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使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村级工业区块面临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布局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进行村级工业区块的提升改造,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为此建议:提前做好科学规划,结合村庄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对村级工业区块进行合理的布局;政府和企业共同发力,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更多企业参与提升改造,呼吁村级企业淘汰低效落后产能,进行产业升级转型,引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改善道路交通条件,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实现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服务,督促企业落实环保、安全生产等责任;加强人才培养,通过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展定向培养、在职培训等,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人才到村级工业区块创业就业。
优化完善城区非机动车道
楼希(浙江云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
近年来,我市汽车保有量激增,城区道路交通压力攀升。公共单车、电动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因其便捷且环保的特性,成为越来越多市民出行的首选。但城区非机动车道的管理与建设存在不足,未能满足市民对便捷绿色出行的需求,亟需加以改善,保障市民出行安全,推动城市交通向绿色、高效的方向发展。
为此建议:定期维护非机动车道路面,重点改造老城区道路,改善夜间照明条件;在城市规划中优先考虑非机动车道的连贯性和网络化,优化非机动车道设计,确保高峰时段的通行效率;在非机动车道沿线增设停车区域,减少乱停乱放现象,在人流密集区域增设并扩大临时停车点,方便市民停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规范停车的意识,共同维护良好的交通环境。
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社会“老有所养”
章玉巧(芝英镇下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当前,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老有所养”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养老服务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关系着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市养老服务存在服务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等一些问题。
为此建议:政府要加大对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扶持养老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提升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吸引企业、社会组织、慈善机构等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机构,形成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加强服务人员培训,提升其能力水平,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加大社区养老服务提级扩能力度;优化养老资源配置,促进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文化养老,推动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融媒记者 何悦
代表团建言献策
应天行(芝英镇芝英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