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3届“华溪春潮”晚会总策划田中朝
千锤百炼创作节目 台前幕后集成最佳效果
30-33届“华溪春潮”晚会总策划田中朝
千锤百炼创作节目 台前幕后集成最佳效果
华溪月明 春潮如歌
“华溪春潮”春节联欢晚会,是永康每年春节重要的文化盛宴和群众心中的“精神年夜饭”。
“当年适逢举办第30届时担任晚会总策划,可以说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挑战。”第30届至第33届“华溪春潮”晚会总策划田中朝坦言,初接手时,他感受到的是巨大的压力——一个县级春晚能办到第30届已是奇迹,而他的任务是在传承的基础上继续突破。
田中朝清楚记得,第一次走进广电大楼会议室,看到墙上悬挂的历届“华溪春潮”晚会照片时,他不断追问自己:“百姓为什么喜欢这台晚会?”
在他看来,“华溪春潮”晚会不仅仅是娱乐,而是与时代脉搏相结合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年度艺术化的总结和表达,更是城市精神与人民生活的共鸣。他坚信,“华溪春潮”晚会的节目必须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群众性,将永康的历史、经济发展和百姓的情感融入其中,既有时代的高度,也有百姓的温度。
正因如此,田中朝带领策划导演团队,将环卫工人胡木楠这样普通又特别的人请上舞台,吹响生活中的“唢呐声”;通过晚会帮助患有苯丙酮尿症的女孩欣欣,与默默资助她的恩人黄芳芳相见;把抱着八旬母亲晒太阳的市民张永康的故事搬上舞台……一个个来自百姓身边的平凡故事,通过舞台艺术化呈现,打动人心,触发共鸣,久久回响。
“百姓演,百姓看”,这就是“华溪春潮”晚会的灵魂。田中朝始终相信,“华溪春潮”晚会不需要炫目的明星和商业化的包装,它的核心在于百姓。“普通人是舞台的主角,因为他们的故事本身就充满了力量。”田中朝说。
然而,一台晚会的成功并不仅仅只靠感人的节目。“策划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过程。”田中朝介绍,每一届晚会从确定主题到编排节目,再到最终呈现,每一步都要经过反复推敲。“‘华溪春潮’晚会是一门综合艺术,观众看到的是一台晚会,其实背后是舞美、灯光、音响、道具、视频、主持等效果的集大成者。”
田中朝还记得,为了制作节目《新天新地新农村》中每名村代表的服装,团队跑遍了永康周边县市。塘里村的汉服、大陈村的剪纸裙摆、倪宅村的孝心水墨图……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策划组的巧思,既展现了地方文化精髓,又为乡土节目赋予了全新的艺术价值。
“华溪春潮”的成功,离不开幕后团队的辛勤付出。回忆起每次筹备晚会的日子,田中朝仍感动于市委、市政府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以及全体演职人员的团结奋斗。
每次筹备晚会都是寒冬腊月,演员们虽然不是专业的,但都很敬业;灯光组每天忙到深夜,追光组的两名工作人员克服家庭困难坚守工作岗位;为了节省演出经费,服装道具组选择自己制作服装。在第32届晚会上,策划组首次在舞台台口增设了LED显示屏,电视后期制作人员每天加班到深夜,制作LED背景画面,确保每一个画面都表达准确。为了保障演出安全,安全组不敢有一丝懈怠,音响组、舞台机械组认真做好手头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没有这种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千回百转、千锤百炼的‘四千精神’,就没有拥有持久生命力的‘华溪春潮’晚会。”田中朝总结道。
“‘华溪春潮’,在老一代广电人的坚守和坚持,以及新一代融媒体人的努力下,已成为永康的一个超级品牌。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影响力越来越大。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挖掘了一组又一组优秀的传统节目。”展望未来,田中朝希望“华溪春潮”晚会不仅是永康的文化符号,更能成为一种精神象征,为地方文化发展持续贡献力量,“祝愿‘华溪春潮’晚会越办越好,走向更大的辉煌。”
融媒记者 颜元滔 吕旭光 李智耿 刘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