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取暖
警惕低温烫伤
![]() |
![]() |
![]() |
![]() |
![]() |
冬季取暖
警惕低温烫伤
进入冬季,市民们开始更加注重防寒保暖,传统的暖宝宝、热水袋,以及高科技版的发热围巾、电热袜子等过冬必备“发热神器”齐上阵,希望能在“冻人”的冬风中获取更多暖意。
“过冬神器”安全可靠吗?记者从多家医院了解到,近期我市接诊了多例由于取暖不当导致低温烫伤的患者。低温还能引起烫伤?低温烫伤症状如何?1月17日,记者就此咨询了市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吕嫔果。
市中医院皮肤科
主任医师 吕嫔果
① ②
③ ④
①热水袋 ②暖宝宝 ③发热围巾 ④电热袜子
低温烫伤需警惕 莫让“神器”变“元凶”
“并不是只有高温才会引起烫伤,像暖宝宝、热水袋等看似很温和的发热源,长时间放在同一部位也会造成烫伤。”吕嫔果说,所谓低温烫伤,是指皮肤长时间暴露于较低但仍引起组织损伤的温度(通常为45℃至60℃)下所引起的烫伤。
相比高温带给人的直接刺激,低温烫伤是渐进式的,有如温水煮青蛙,疼痛感并不明显。
记者了解到,近期来门诊就诊低温烫伤的患者以学生、老人较为多见,且患处多集中在下肢。“血液循环较差的人,还有年纪大的人都比较怕冷,他们的皮肤敏感度比正常人低。很多都是睡觉时把热水袋压在腿下面,等醒来才发现烫红了一整块。正常对温度敏感的人,45℃就会感觉到烫了。”吕嫔果介绍,特别是像糖尿病、偏瘫患者等特殊人群,他们会因末梢感觉迟钝,无法及时感知到自己的皮肤状态,是低温烫伤的高危人群。
一旦低温烫伤,患处皮肤可能会出现红肿、刺痛、起水疱、脱皮等症状,皮肤接触时间越长,损伤越重,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深部组织坏死。
烫后处理要及时 正确使用提前预防
当发现自己低温烫伤后,该如何有效处理?“如果已经起水疱了,建议立即就医,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吕嫔果说,如果症状较轻的,则可用流动冷水冲洗创面15分钟以上,直至创面疼痛感显著减轻,随后涂抹烫伤膏。
但皮肤绝对不要直接接触冰块或用冰水冲淋,以免发生局部冻伤,进一步加重伤势。切忌擅自挑破水疱或使用涂抹酱油、牙膏、酒精等民间偏方,以免影响伤口愈合,甚至引发进一步感染。
“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应该提高取暖用品使用的安全意识。”吕嫔果提醒,在使用热水袋、暖宝宝等物品时,应避免直接接触皮肤,用厚毛巾或衣物隔开。同时,一定要注意皮肤感受、温度和使用时间,避免长时间固定在同一位置,可在一段时间后换一个位置取暖。
此外,“取暖神器”购买也应该选择正规渠道,并查看产品的规格、型号、商标是否跟说明书一致。电热毯、取暖器等“3C”产品需要注意是否有“3C”标识,使用前一定要先阅读产品使用说明书,以及注意事项,避免正常使用中的不当操作。
融媒记者 王玙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