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历史遗存 守护城市文脉
我市完成5处不可移动文物修缮
修复历史遗存 守护城市文脉
我市完成5处不可移动文物修缮
民生无小事 事事关民生
本报讯(融媒记者 王佳涵 胡东来) 1月8日,记者来到西城街道华村,只见有近300年历史的宝善堂静立其中,见证着历史变迁。一年前,这座古建筑存在屋面漏雨、构架局部破损、楼板糟朽、阶沿石风化开裂等现象,安全隐患凸显。与之相伴的,还有文化印记被磨灭的危机。
“宝善堂是我们村珍贵的历史遗存,把它修葺一新,是村民们的共同心愿。”华村村支委华余宣介绍,宝善堂始建于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由贡生华守云建造,占地1193平方米,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2002年8月,宝善堂被列为永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4年,随着省政府将“修缮不可移动文物200处”列入民生实事项目,宝善堂迎来了修缮期。历时6个月,宝善堂保护修缮工程顺利竣工,并于2024年8月通过省专家组验收。
在修缮过程中,市文广旅体局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还原古建筑的历史风貌。通过屋面翻修、糟朽木结构修复、倒塌墙体重砌、缺失木装修恢复等举措,保障了文物安全,让古建筑重现昔日光彩。不仅如此,文物建筑的实用功能得以恢复,让宝善堂重新融入村民的生活。
展露新颜的,还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夫第之正心堂。大夫第之正心堂位于花街镇大屋村西南部,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年间所建,占地757平方米,是大屋村文化街区重要公共建筑之一。
岁月无情,大夫第之正心堂在风雨侵蚀中逐渐显露出屋面破损、油饰剥落、门窗残损等问题,急需专业保护与修缮。在省级民生实事项目的推动下,大屋村启动大夫第之正心堂维护修缮工作。
大夫第之正心堂修缮内容主要包括翻修屋面,更换破损严重的瓦片、望砖,更换糟朽严重的屋面木基层构件及其他大木构件,修复青砖墙体及马头墙,修复室内三合土地面、天井阶沿和卵石地面,对木构件进行三防和做旧处理等。这一系列全面而细致的修缮措施,获得了附近村民的点赞。
“我市积极响应号召,以实际行动守护城市文脉,完成省定修缮5处不可移动文物的目标任务。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是永康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市文广旅体局文化遗产科科长陈有福介绍,除了宝善堂、大夫第之正心堂外,我市还完成了江南街道永利村陈氏宗祠、西溪镇寨口新村贾处自然村文滔公祠、芝英镇西卢村原臻公祠的保护修缮工程。
古村古建是乡村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活化石”。近年来,我市加大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保护工作,让一座座古建筑得以继续存续。这些焕然一新的古建筑不仅推动了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的共融互促,还成为市民文化打卡、休闲娱乐的优选之地。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深入探索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新途径,赓续历史文脉,让文物在保护与传承中“活起来”,为永康增添新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