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经济开发区

着眼全局发展 执着细微之处

陈志藩:打造样板生产线 实现精益化生产

  着眼全局发展 执着细微之处

  陈志藩:打造样板生产线 实现精益化生产

  陈志藩:

  浙江三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锋公司”)精益办主任、外贸部生产经理。

  2022年入选新时代“百工之乡八婺金匠”培育工程第三层次“八婺金匠”培养项目;

  2024年入选金华市“八婺杰出金匠”培育工程。

  人物名片

  “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一个小改动可能会创造大价值。”陈志藩常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也成为他的行动指南。

  多年来,陈志藩带领团队从细小之处着手,下细微细致之功,致力于推动精益化生产,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陈志藩在检查产品

  着手细微之处 实现应改尽改

  2024年12月30日,记者在三锋公司生产车间见到陈志藩时,他正在检查生产线上员工的装配情况,这是他每天上班的“规定动作”。

  “生产车间是产品制作成型的地方,常常是问题的发源地。而存在问题的地方往往是需要改善的地方。因此,从源头上实现生产降本增效的答案就藏在生产线上。”陈志藩说,他每天都要到生产车间巡查几轮,查看机器摆放位置、员工作业效率、产品组装情况、不良品数量等,掌握生产线运转情况,观察有无可改善之处。

  作为精益办主任,想方设法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是陈志藩的心头大事。“想要最大程度实现精益化生产,就要从细微之处改起,‘小’处见真章。”陈志藩说,他每年会组织两次自主研活动,对特定一款产品进行一次整条生产线的闭环改善,实现应改尽改。

  记者了解到,自主研活动就是选取订单量稳定但产品合格率偏低或生产效率不高的产品,通过对生产效率、产品品质、生产成本等整个生产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发现生产线上存在的动作浪费、库存浪费、不良品浪费等其他浪费及影响产品品质、生产效率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的一项调研改善活动。

  开展自主研活动时,陈志藩会牵头成立临时性项目组,抽调一线骨干技术员工组建团队开展项目研究,往往一个项目需要耗时3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陈志藩说,要发现问题,首先得细致观察。项目开始时,整个项目组要“蹲”在生产线上录制生产视频。每名员工的一整套操作流程要录十几遍,再加上每条生产线有十余名员工,一拍就是一天。录制好视频后,需要回看视频进行作业分解,分别记录下不同动作的用时等情况。

  “我们根据各工序、动作的用时和操作情况,研究制定改善方案平衡工序,使工序衔接上更顺畅高效,减少等待时间。同时,我们还会召集品质、研发等部门一同研究工序优化方案,提升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陈志藩说,由于白天需要在生产线上观察记录,所以他和团队常常利用晚上时间,加班加点开展研究讨论,尽快完成项目。

  自三锋公司推行精益制造模式以来,陈志藩本着“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心态,积极参与自主改善,共完成125项改善案例,产能提升30%,产品品质同比增长9%。

  打造样板生产线 生产效率将提升64%

  精益化生产作为一种高效的生产方式,可以实现更快速、更灵活、更高质量的生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也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了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大程度的精益化生产,2024年10月,陈志藩组织团队打造精益样板生产线,并形成标杆示范进行逐步推广。

  “如果说自主研是细节上的小修小改,那打造样板生产线就是‘改头换面’,全新升级。”陈志藩说,打造样板生产线投入很大,需要选择订单量稳定、生产技术成熟的生产线。经过前期调研,最终选定拳头产品SF8J136电链锯生产线进行改造。

  增加自动化设备,减少人工操作,更大程度实现产品标准化生产;加设多种防错装置以及结构优化装置,提升产品品质;加装数字化设备,连接数字化系统,实现生产数据自动化采集……为最大程度实现精益化生产,陈志藩从自动化、数字化、品质化三方面着手设计样板生产线,可以实现将生产线所需员工从17名减少至8名,预计场地利用率提升35.4%,生产效率提升64%。

  “目前,我们正分头推进生产线组装、自动化设备制作工作,预计春节前完成。凭借打造首条样板生产线积累的经验,我们现在已经着手开展第二条、第三条生产线的调研,计划在未来3年内完成数字化生产线的全覆盖。”陈志藩说。

  注重人才培养 汇聚发展合力

  从一线员工成长为公司骨干,陈志藩的成长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坚持学习,也离不开前辈的谆谆指导。对于前辈的指点迷津,陈志藩心怀感恩,也乐意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向后辈倾囊相授,尽己所能为公司培养人才。

  “以前专精于一门技术就行,新形势下需要复合型人才。就像精益化生产一样,需要熟悉掌握整个产品生产体系,了解智能化、数字化等方面的技术设备。只有随时紧跟技术发展,才能让公司一直具备市场竞争力。”陈志藩说,独木不成林,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无法超越一个团队的力量。因此做好内部人才培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陈志藩通过建立奖励机制、组织开展技能培训,调动员工参与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引导激励更多员工参与生产创新,从质量提升、设备管理、成本降低等方面入手,查找问题点和创新点,形成提案进行创新,营造“人人可创新、人人能创新、人人必创新”的良好氛围,汇集改善合力,激活企业发展活力。

  融媒记者 郑旭华

  开发区工匠风采录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经济开发区 00007 陈志藩:打造样板生产线 实现精益化生产 2025-01-03 永康日报2025-01-0300006;永康日报2025-01-0300007;永康日报2025-01-0300009;永康日报2025-01-0300008;永康日报2025-01-0300011;永康日报2025-01-0300010;永康日报2025-01-0300014;永康日报2025-01-0300015;永康日报2025-01-0300012;永康日报2025-01-0300013;永康日报2025-01-0300016;永康日报2025-01-0300017;永康日报2025-01-0300018 2 2025年01月03日 星期五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