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文化:千年沿袭而来 创新引领时代
![]() |
![]() |
![]() |
![]() |
五金文化:千年沿袭而来 创新引领时代
一座城市,何以拥有一张享誉世界的名片?
或许有的城市因为一位名人,有的城市因为一种特产……但有的城市,譬如浙江中部的小城永康,用了千年时光,加上了世世代代的努力,才换来了“五金之都”的金名片。
从黄帝铸鼎的传说,到春秋铸剑、汉造弩机、唐铸铜铳的历史,到敲铜打铁、补壶钉秤、行担四方的过往,再到如今追逐浪潮、自主创新、破冰出海的努力……永康五金文化沿袭千年,引领着这里世代人民勇敢逐梦、开创辉煌。
航拍永康
五金的“前世”
一个浪漫的美好传说
古书记载:“东阳永康县南四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云黄帝曾游此,即三天子都也。”
追溯永康五金文化的历史,离不开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便是永康人民世代口口相传的黄帝铸鼎传说。
永康城南有座石城山,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轩辕氏)为了获取金属兵器战胜蚩尤,曾率部落将士在石城山安营扎寨,在这里铸造铜鼎及各类兵器,最终用这些兵器战胜蚩尤,统一中原。黄帝大部队撤离后,一部分工匠留了下来,继续从事金属铸造行当。这就是永康人民的祖先,也是永康五金产业之根。
从黄帝铸鼎的传说之后,春秋铸剑、汉造弩机、唐铸铜铳……永康的历史开始与五金产生紧密联系,在世代永康人的创新和努力之下,一门门五金技艺被不断传承和发扬,从他们手上打造出来的器具也因时而变,成为时代的无声见证者。
传说或许无从考证,但作为一个浪漫主义的故事而言,它足以赋予一座城市公认的发展基调和精神基石。
但是永康五金的发展也并非只有浪漫主义色彩。如果翻开永康历史,不难发现藏在浪漫主义外衣下,这片土地因时而变、顺势而为的实干主义底色。
“基于神话传说基础、历史延续的脉络,以及在地理要素的作用下,行担四方做手艺,成了永康人谋生的重要方式。”《行担外传》作者、五金文化研究学者张泽宏说。
五金文化的源头或许是神秘唯美的,但五金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过程确是勤劳的永康人民用汗水和血泪书写的生存史、奋斗史。
史料记载,永康环县多山,县境东、南、北为低山,永康江及其支流两岸为平原,低山与平原之间丘阜广布,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古时交通不便,人多田少,田亩薄瘠,难以养人。《永康县志》记载:康熙六年,永康有田4131顷29亩,时年丁口25468,合每丁16.22亩。而临近的金华县,时年乡民39844丁,有田5967顷65亩,合每丁17.48亩。又有史料记载宋时永康人口为44766丁,从这个数据看,每丁只有9.22亩。
永康耕地稀缺,田亩贫瘠,但永康人从未就此偏安本地,而是凭借五金技艺发展出了发达的小手工业经济,如打铜、做篾、钉秤、磨剪刀等,创出了一条“行担走四方”的独特道路。
五金的“今生”
一群实干家的奋力拼搏
永康五金文化沿袭千年而来,之所以能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地指引不同时代的永康人,归根结底在于其创新性和发展性。
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浙江的商业经济达到了极高的繁荣程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永康孕育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陈亮不固守传统,向权威发出了挑战,提出了“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的观点,为商人正名,鼓励工商业的发展,这些思想都深深影响了永康,构成了永康五金务实、创新的文化基因。
单靠农业解决不了根本的生存问题,为了养活全家老小、追求更好的生活,世代永康人从小学手艺,学成后则到处奔波、外出谋生。
一个地区的产业形成离不开地域特色和精神文化,更离不开这些精神文化世代的变化和发展。
永康五金文化和五金技艺代代相传,但真正让永康五金这张金名片走向全国和世界的,其实是1978年改变中国的“改革春风”。
改革开放后,商业嗅觉灵敏的永康人迅速找到了发展方向,开始开办家庭作坊。没有产品就去找,没有技术就去学,没有客户就去跑……初期的永康企业家像一个个“泥腿子”,一头扎进创业的土壤中,哪怕满身泥泞,依旧奋然前行。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永康开始出现许多日用五金家庭作坊。20世纪90年代初,永康私营企业数量迅猛增长,五金行业的产值成倍增长。而后浪潮经济来袭,在一批敢想敢干的永康企业家的努力下,滑板车、保温杯、电动工具等产品都在永康开启了生产热潮,在世界商业舞台上赚足眼球。
“永康经济大盘之稳,首功在企业,正是有了各位企业家的铜头铁嘴飞毛腿,才有了永康五金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精彩辉煌……”前段时间,在第五届永康民营企业家节开幕式上,市委主要领导的一段话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转发和认同,这段话之所以得到广泛共鸣,就在于其很好地总结了永康企业家创业的“秘诀”——一群实干家的奋力拼搏和勇敢创新,一方创业热土的活力与坚韧。
当现在的永康人说起五金文化,或许都绕不开那段艰苦卓绝的创业史和奋斗史。事实上,无论是从黄帝铸鼎到行担四方,还是如今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商海中乘风破浪,永康人基于五金行业的吃苦耐劳精神从未断过,而这些不同时代的相似经历也铸就了五金文化中尤为坚韧的内涵。
原永康拖拉机厂(资料图)
五金的“未来”
一片创业热土的激情脉搏
首届五金博览会(资料图)
改革开放的春风孵育了永康五金产业的腾飞和巨变,也铸就了永康“五金之都”的金名片。1996年,永康开始举办五金博览会,自那以后,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各地客商为了五金博览会而来,为永康五金而来。如今,五金博览会已连续举办29届,成为中国五金行业的风向标、世界五金发展的走势图。
2011年,永康诞生了中国保温杯第一股“哈尔斯”和反光材料第一股“道明光学”;2020年,“王力安防”成为中国门锁第一股……越来越多的永康品牌成为行业标杆,掌握了行业话语权。
回顾来时路——这里没有矿产,但勤劳踏实的人们在铸造的路上从不抱怨,硬生生蹚出了行担四方的五金大道;这里没有海洋,但聪明真诚的人们在出海的路上从不畏艰难,笑呵呵地将商品卖到了世界各地……不愿偏安一隅的世世代代永康人投身广袤商海,用实干和创新诠释了何为五金匠心、何为五金精神。
如今,在永康10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活跃着18万家各类市场主体。其中,五金制造主体5万余家,产品种类2万多种。2023年,全市出口超千万美元企业116家,实现外贸进出口实绩企业2030家,外贸进出口总额60.90亿美元。如今,数万家永康跨境贸易企业活跃在世界各地,永康制造畅销全球194个国家和地区。
如果问,一座城市最美的风景是什么?
那么,对永康而言,一定是这片创业热土上,万众一心、一往无前的拼搏姿态!
永康是创业创新的热土,这句话所言非虚。在产业基础方面,永康立足五金特色优势,不断夯实产业基础,不仅八大行业具备完备的产业基础,还具备很多新型产业发展所需的先天优势;在创业氛围方面,永康不断加大人才招引,出台企业创业创新政策,并积极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打造更优的干事创业氛围;在营商环境方面,市委、市政府始终树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营商环境”的理念,持续打造营商环境“更优级”;在配套设施方面,永康不断加强科创平台、电商物流平台等平台建设,搭建全链条产业孵化服务平台……在这样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五金行业的“未来”令人期待。
沧海桑田,丽州巨变。
如果有人问,五金文化是什么?或许有一些人会谈起那个美丽的传说,也会有人提起艰苦奋斗的岁月,但也会有一些人很难展开具体回答……但实际上,五金文化早已镌刻在这座城市的基因和血脉当中,镌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身上。
五金文化是由先辈书写的,也是由当下的我们正在书写的——
来吧!五湖四海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在“五金之都”实现梦想,一起在奋斗中感受这片创业热土上的激情脉搏,一起书写“五金之都”的崭新未来!
融媒记者 胡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