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游记
![]() |
缙云游记
□黄长征
缙云山水
对缙云这个邻县,我内心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近和好感,闲暇时刻,总喜欢前往那片山水间走走看看。思来想去有两个理由似乎可以解释这种情感。其一,从历史上看,两地有着共同的地域渊源。其二,我身边有几位好友来自缙云,这些来自山区的朋友勤奋、上进、诚恳、朴实,且能说一口地道的永康话,几乎与永康人无异。
本文仅以甲辰龙年秋日,与永康乡土文化研究会同仁赴缙云一游,作一散记。
小赤壁
从下洋村停车场漫步去小赤壁,经过下洋大桥,但见宽阔的好溪流水潺潺,清澈见底,两岸依旧满目青绿。相距十多米的前方,还有一条济川丁步桥,它是一条狭长、古老的石板桥,静静地伫立在青山环绕的莹莹碧水间。小桥、流水、青山、绿树、倒影,白鹭,一幅宁静和谐的江南水乡画卷。
行游步道两公里许,在山的一侧,有一绝壁奇观,陡峭的山石断面横亘东西,绵延数以百米,崖壁赭白相间,宛如被战火洗礼的长江赤壁一般。在小赤壁悬崖峭壁的上方,与底下游步道平行延伸有一名为“龙耕路”的天然石廊东北端,存有一处古丹室遗址,名曰“昆岩洞天”,为明万历年间缙云郑汝璧为葛炼师所建。
郑汝璧,明隆庆二年进士,曾得首辅张居正赏识,后因张失势牵连,于万历六年被排斥出京,次年在广东按察使任上,辞官归隐缙云故里。张懋修,为张居正之子,湖广江陵人,万历八年状元,后皇帝下旨抄没张居正家,张懋修投井不死,化装成道士,秘密前往缙云投靠在家守孝的郑汝璧,托生仙都道籍,自称高道葛炼师。昆岩与葛炼师两人甚为逸契,葛欲在岩上构筑丹室炼丹,郑为之悬崖凿磴,在石廊尽头修屋半壁,两人在此谈经论道,修身养性,著书立说。
凭栏立古道,崖底盈盈静波浮小屿,远处脉脉奇峰相对望,身居山明水秀风光旖旎处,心生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情。
岩宕书屋
1000多年来勤劳的百姓因采石凿刻所形成的洞窟,是古代采石场留下的独特景观。这种人工洞窟在永康、缙云被称为“岩宕”。据说在缙云境内,大小岩宕有3000多处。我们当天游玩的是近年来被缙云重点开发打造的两处岩宕,8号“岩宕书屋”和9号“岩宕剧场”。这两处岩宕都被注入了艺术功能,赋予了文化属性,使其变成了新型的公共空间。
岩宕书屋,内部空间高耸,设计独特,是一个结合自然地貌和现代建筑元素的特色书房。置身其中,不由得感叹洞窟的磅礴气势、工匠的鬼斧神工以及天然洞势与现代设计的浑然天成。岩宕空间净高38米,深度约50米,顶部完全开放,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露天阅读空间。岩宕书屋由著名建筑师徐甜甜及其设计团队合作改建,荣获2022年度中国十大最佳建成建筑之一,2023年被评为“浙江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岩宕书屋巧妙地结合了自然岩洞的原始结构与现代设施,并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在书屋内部,一条长约20余米的“之”字形石径蜿蜒其间,周围环绕着石制平台,平台上陈列着由竹楠木精心打造的书架和栏杆。书籍整齐地排列在岩壁旁,读者可沿着台阶缓缓而上,借一本书,坐在厚重的自然气息中享受书香怡人的时刻。
岩宕书屋不仅是一个供人阅读的场所,还融合了喜马拉雅、有声咖啡馆等现代流行元素,成为一处集自然风光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新兴地标。岩宕书屋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缙云旅游中备受青睐的网红打卡点。
岩门
吃完中饭,我们一行向着岩门景区出发。午后的天空下起绵绵细雨,远山如黛,岚雾缥缈,如一位素纱遮面的仙女,神秘而又不失婉约。岩门景区,位于溶江乡境内,是仙都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景点之一。
在岩门峡口下车,仰首即见两侧山峰巍峨耸立,两山对峙,一条狭窄的道路贯穿其间,峡口两侧的岩石,宛如两位身材魁梧的山神,威严而庄重,令人不禁感到一种压迫感。天空中一片带着寒凉雨意的红枫落叶,竟在萧肃秋风的助力下,避开头顶雨伞的堵截,啪的一声撞我脑门,一叶惊醒梦中人,我对着心中的另一个自己哑然失笑。诗仙李白曾游历岩门,他的诗句“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便是明证。
循着路牌指引,我们向着左侧路口的“花岩织锦”景点进发。通向山里的是一条一米多宽由泥巴、野草、枯叶、水坑等交织相伴、野趣横生的山间小路。许是平日游人稀少,人迹罕至,故狭长山路没用砂石水泥铺就。
山回路转,行走约十分钟,抬头便见一座高达百丈的山峰。这座群峰连绵起伏,主要由裸露的丹岩奇峰构成。在丹岩崖壁上,散布着无数大小不一、深浅各异的坑洼、凹槽和褶皱,这是流水长期侵蚀形成的结果。这些错综复杂的凹凸面,呈现出斑斓的色彩,宛如一片片花斑,让人联想到簇拥的花蕊,又仿佛是一朵巨大无比、直插云霄的鸡冠花,抑或是一幅精美的织锦屏风。
鉴于山路步阶湿滑,为了确保人身安全,我们决定放弃其他的登山活动。虽是放弃,然而,道法自然,顺应而为,随遇而安,不也是一种最好的遇与得吗?
上官坑古村
从“花岩织锦”下来,向导车一不留神开过“上官坑”路口指示牌,于是一众车辆就跟着前车在下官坑路边停车。我们沿着下官坑村后山的山间小路跋涉。我们的反其道而行,正好是歪打正着,欣赏到了常规游览路线不能欣赏到的风景。
古朴的泥墙灰瓦屋舍,依山势错落分布,村落隐匿于群山环绕的幽谷之中。踏入村中,目光所及是古色古香的回字形四合院,纵横交错的各式老屋,蜿蜒的古道,年代久远的老井和古朴的祠堂,它们虽显陈旧却未呈衰败之态。还有屋檐下系着靛花围裙坐在板凳上择豆子的阿婆,躺在泛黄长竹椅上闭目养神的阿公……
村落中一堵断墙的后面,竟然隐藏着一间别致的咖啡驿站,众人惊喜不已,遂纷纷步入屋内,围坐桌旁,享受片刻的休憩。交流当中,进来四五个人,还带来一篮的肉饼,给大家免费品尝。大家听闻喜不自禁,真有一种天上掉馅饼的感觉。经过一下午的游玩,我们已有些许饥饿,因此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享用肉饼。这肉饼圆润饱满,其内馅鲜美多汁,肉质甘甜而不油腻,与咖啡的苦涩形成了一种美妙的味觉对比。
在品尝的过程中,有人介绍其中一位是溶江乡党委书记杜玄伟。杜书记和蔼可亲,他热情洋溢地向我们讲述了上官坑古村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周边岩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我们被他的热情所感动,对他不失时机地为当地文化旅游宣传表示赞赏,同时对他深厚的人文历史知识表示钦佩。拥有这样一位平易近人、心怀乡土发展愿景的基层党委书记,难道不是当地百姓之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