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读报40载 守护宁静而深邃的精神家园
沈仙兰:岁月有声 报纸有温
![]() |
坚持读报40载 守护宁静而深邃的精神家园
沈仙兰:岁月有声 报纸有温
12月23日上午8点,一份新鲜出炉的《永康日报》经邮递员的手,准时送到西城街道大司股份经济合作社社员沈仙兰手中。接过报纸的沈仙兰第一时间进行了翻阅,随后从头开始细细阅读。
沈仙兰在看《永康日报》
鼓励社员读报 合作社推出订报报销政策
沈仙兰今年74岁,与报纸相伴几十年,是大司股份经济合作社里有名的“读报迷”。自从《永康日报》在1984年复刊以来,沈仙兰便养成了每日读报的习惯,这一读就是40年。
“那时候还叫《永康报》,最开始是合作社(村)带着大家一起订的。”沈仙兰说,无论是时事新闻、民生百态,还是文化历史,她都看得津津有味。报纸成了她了解世界的一扇窗。
不仅如此,沈仙兰还在合作社里担任出纳一职,这份工作她已经做了30多年,至今还未退休。沈仙兰深知信息的重要性,也积极推动合作社的文化建设。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加入阅读队伍中来,合作社推出了订阅报纸可报销一半费用的政策。
“我记得2006年《永康日报》全年订阅价格是120元,合作社里给大家报销60元,当时有120多个人订了报纸。”沈仙兰拿出了她在合作社任职以来经手的账本,里面清清楚楚地记录了合作社的每一笔开销,包括订阅报纸的社员名单。
“有了这项政策以后,大家读报的积极性高了,订阅的人也越来越多。”沈仙兰告诉记者,在政策的支持下,最多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订了报纸,读报氛围非常浓厚,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读报村”。每天茶余饭后,社员们围坐在一起,分享报纸上的新鲜事,讨论的内容上至国家经济发展新政策,下到乡村农业新技术等,到处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气息。
和家人一起读报 报纸成为情感纽带
时至今日,尽管智能手机带来便利,使得各类信息如潮水般涌来,但沈仙兰依旧坚守着那份质朴的读报习惯,坚持每天花一个多小时读报。她说:“我更喜欢看报纸,因为信息经过编辑筛选后,更直观,也更加权威,同时报纸上的很多报道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也让我感觉更加亲近。”
在沈仙兰的影响下,她的孩子们也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一份报纸在家庭成员之间传阅,带着油墨香,更带着家的温度,于无声处,编织着家庭成员间的情感纽带。
40年的读报时光,对沈仙兰而言,是岁月的沉淀,也是知识的积累;对于大司股份经济合作社而言,是文化传承的脉络,也是乡村建设的记录。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仍有一批如沈仙兰一般的读者依旧坚守着这份纸质的情怀,用这种传统而温暖的方式,守护着内心深处那片宁静而深邃的精神家园。
融媒记者 曹润鑫 程卓一
读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