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文化·西津

文章导航

祝愿 希望 期待

——永康文献丛书《县志引读和补遗》序

  祝愿 希望 期待

  ——永康文献丛书《县志引读和补遗》序

  □高克勤

  位于浙江省中部的永康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年),永康就已置县。建县以来,虽经朝代更替,然县名、治所及区域几无大变,风俗名物班班可考,流风遗韵绵绵不绝。改革开放以来,永康得到长足发展,有“中国五金之都”的美称。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进永康文化建设,经过一段时间准备,2021年3月,永康市决定正式启动《永康文献丛书》出版工程,由市委书记、市长牵头建立永康文献丛书编纂指导委员会,下设编辑委员会负责实施,又设由若干永康籍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参与的顾问委员会为其“拉大旗,出点子”,做后盾。承担《永康文献丛书》具体事务工作的永康市图书馆向当时由我主持工作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咨询有关出版事宜,经过招标、认证等一系列程序,决定由我社承担《永康文献丛书》的出版工作。

  2021年6月17日上午,我与同事坐高铁赴永康,赶到永康市出席下午举行的“永康市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永康文献丛书》出版合作签约仪式”,代表我社在协议上签字,也由此认识了出席仪式的永康市老领导、《永康文献丛书》顾问委员会主任胡德伟。他是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同志,在会上话不多,说得很实在,态度很谦和。第二天上午,我们又参加了在图书馆举行的“新版《陈亮集》编辑研讨会”。陈亮字同甫,号龙川,永康人,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创立永康学派,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永康文献丛书》准备出版的第一种就是《陈亮集》。当代整理《陈亮集》的最佳版本,当属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点校的《陈亮集》。《永康文献丛书》理所当然选择了这一版本。永康同仁在此次会前专程拜访了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邓广铭先生之女邓小南,得到了她的认可,并希望能在现有基础上出一部比较完善的《永康文献丛书》版《陈亮集》。因此,这次会议专门邀请了曾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包伟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成国等专家。与会专家和永康同仁在会上就陈亮著作的版本和佚文搜集情况做了认真仔细的讨论,最后商定请专家团队做《陈亮集》订补的最后审核工作。我参加了在永康的两个活动,深为永康同仁对这套丛书投入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尤其是尊重学术的诚意所感动,而这在一个县级市是很难得的,由此可见江南文脉的深厚,也由此对编辑出版《永康文献丛书》充满了信心。

  我注意到胡德伟自始至终参加了签约仪式和编辑研讨会,一直在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晚间聊天时,得知他是永康本地人,出身农家,是我的校友和学长。他1967届高中毕业后回乡当了五年农民和五年准公社干部, 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系工业经济专业,第二年转入复旦大学新组建的文理跨类的管理系。1982年,他毕业后分配浙江省轻工业厅,因照顾家庭困难申请回家乡工作,历任至永康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党组书记(其时浙江省规定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均由县市委书记兼)退休。得知我是1979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校友,他送给我一册《复旦四年》回忆录。我惊讶地发现,我入学后第一年入住的邯郸路校区6号楼319室,就在他住的317室旁边。“那我们在学校时应该见过面。”他说。人生就是这样奇妙,40多年前相逢却不相识的学兄居然在永康相识了。校友的身份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第二天下午返沪前,我们专程去方岩参观了陈亮等学者曾经讲学的五峰书院。返沪后就陆续收到了《陈亮集》等书稿。经过一年的努力,特别是克服受疫情暴发的困扰,上海古籍出版社如期出版了《永康文献丛书》首批《陈亮集》《程文德集》《吴绛雪集》三种。2022年7月27日,我与同事冒着酷暑,又到永康,送上这三部样书。这是我退休前的最后一次出差,也是向永康同仁告别。德伟兄正好外出,没有见到,微信问候了一下。

  几天后,我退休了,也就不再过问《永康文献丛书》出版等事,和许多曾经有联系的作者也“相忘于江湖”了。与德伟兄后来也没有见面,不过他经常在我的微信朋友圈留言或点赞,关注我社的出版信息;我也拜读了他的一些文章,了解到他在职期间屡有政绩,口碑很好,还勤于著述,曾结合工作实务发表过经济、党建和财税等方面的专业文章,其中《试论县级经济管理》《人才流动经济学简论》《今天政府如何调控个体私营经济》《永康浪潮经济初探》《试论执政权力的赋予和构建》等当年曾在省级乃至全国性权威刊物发表并引起关注。他写的四年复旦大学生活的回忆也引起我的共鸣。我认为他是一个有情怀有理想的人,这肯定与他受到的母校教育有关。

  到2023年上半年,《永康文献丛书》又出版了一批新的图书,其中有现存1949年以前纂修的六部永康县志。2023年12月1日,德伟兄给我发来微信:

  在老校友和上古出版社同仁的大力支持下,《永康文献丛书》进展良好,特别是《陈亮集》《胡则集》和民国前六部县志的出版,对开展永康文史研究是有力的推动。本人作为顾问也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从去年11月份开始通览六部县志(过去未曾通读)的电子稿,趁此机会同时对照刻本附带做一点校对,到今年4月份览毕。后对照正式印行的《丛书》又删去出版前已改正之处。恰在此时,发现光绪志浙图藏本(本次校点的刻本)与中科院藏本相比较短缺35页至122页。加上县志出版后部分非专业人员对县志萌发研阅兴趣和伴随遇到的困难,我在边学习边研读的同时也做了一点所谓“引读”的努力。此间历时一整年,整理了此《〈永康文献丛书〉县志引读和补遗》稿子(内除两篇署名文章外均本人编写),经编委会研究,拟商上古社以《丛书》编号之外出版。

  出此小书的目的:一是对六部县志作一大体的介绍,为一般读者提供阅读入门和方便。二是对出版后发现的缺陷作一点补救(包括勘误、补遗、新考)。三是对县志中今后宜专题参阅、有待深究或需纠正的文字“录以备考”,为继续研究考证提供一些基础。

  为此,我奢望老校友能否抽出百忙时间不吝为这本不像样的小“书”作个序。如蒙赐文,对愚友自然是一个鼓舞,对我们永康这样“乡下头”县市的文献研究和文化发展,乃至其他类似县市的努力是莫大的支持和推动。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是否合适或是否抽得出时间,还需校友定夺。

  随信发来他整理的《〈永康文献丛书〉县志引读和补遗》的电子文档,实际字数15万字左右。其中有《永康文献丛书》县志引读、历代修志姓氏、县志人名索引、部分职官姓名历代刻本有异者、县志《丛书》勘误、光绪县志补遗等;还有“录以备考”,摘录县志中他认为“今后宜专题参阅、有待深究或需纠正的文字”,如沿革、县治、疆域与区划、城池与筑城利害之辨、历朝书目、县志中的度量衡单位等。在“《永康文献丛书》县志引读”部分,德伟兄介绍了历代县志之纂修和存佚、现存六部县志,以及他的“阅志随记”。例如,“城隍庙记”,联想到永康城隍庙、古城墙和龙山胡氏总祠等古建筑在20世纪末大规模拆迁中被毁的往事,他感慨道:“如果县志的普及能早点开展,主政者和参与决策者对永邑的历史遗产有更多的了解,是否对上述建筑和更多的文物保护会形成更多的共识呢?”这也是他写“引读”的重要原因。他在本书的后记中提到了写作本书的缘起:“考虑到此前的县志刻本一般人不去阅读,校点本出版后将减轻难度,倘县市主政者、永邑读者和关心本邑的同仁能用比较经济的时间有所涉猎,或选其中必要内容浏览,对拓宽视野做好本职可能会有所帮助。故将自认为重要的内容和若干感触不揣浅陋略述一二,妄称‘引读’,敬请方家指正。”

  我注意到德伟兄读县志,不是只读整理者的电子文档,而是对着县志的刻本边读边校。他不仅是一个读者,却更像是一个审校者,而且他又没有出版社编校人员赶时间、计字数的压力,看得从容,花了整整半年的时间读了总字数达200万字的六部县志,读出了一些整理的疏漏;尤其是他读的刻本还不限于整理者的底本,因此能够发现整理者校点的底本浙江省图书馆藏本有缺页,于是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本《(光绪)永康县志》(足本)的相应部分进行点校整理,作为“补遗”,及时弥补了缺憾。作为退休老同志,作为顾问,他读得这样认真,投入了如此的精力,我深为德伟兄的精神所感动,我想,他这样做,应是出于他深重的乡土情结和责任意识吧。

  德伟兄在至今70多年的岁月里,除了上高中、大学外出读书和工作后组织上曾调其到金华市工作的两年多,其他时间都在永康家乡生活和工作。生于斯,长于斯,将青春和岁月奉献于斯。他爱家乡这块土地,必然表现为对家乡历史风物有一种主动的迫切的了解。要了解一地的历史风物,阅读方志是最简捷的途径。方志记述的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历史沿革、疆域区划、物产贡赋、风俗教化、本邑人物、故事传说和艺文书目等,可以说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编修方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国史、方志和家谱构成了我国史学的基本史料。梁启超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德伟兄不仅自己爱读方志,也希望他人读方志,他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给阅读《永康县志》的读者“提供一点补充、参考和导引”。

  除了不离故土之外,德伟兄还长期服务桑梓。前人多认为编修方志是地方主官的责任,为官一任必修方志,停修缺编则是官员失职。明弘治八年 (1495年) ,王守仁在《高平县志序》中说:“州县之志,固又有司者之职,其亦可缓乎?”明正德十年(1515年),黄金在《光化县志后序》中说:“余尝闻作邑之政有三,曰:爱百姓,兴学校,表贤哲。省刑罚、薄税敛,于爱为宜;励廉耻、明向往,于学校则急;探古今、著懿行,则贤者为不泯矣。此志之所以作也。”明万历四年(1576年),昆山儒学教谕王体升在《昆山县志后序》中也说:“夫志,邑之大典也,官兹土者之责也。”德伟兄在“引读”中也说:“据说,古代做县官,最重要的就是三件事:理诉讼,收钱粮,纂修县志。从永邑历代修志总修和主纂来看,也都以县令为主体(辅之以名宦、名儒)。看来,从古到今,尽管一县之令日理万机,但对县志也不能置若罔闻:一是浏览以知县情;二是知人以善其任;三是推广以正风气;四是躬亲以存正史。”德伟兄曾经也做过“县官”,深知方志对于存史、资政、教化等的重要意义,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责任意识,即使退休后也不做只挂名不干事的顾问,还是亲力亲为,所以在花了半年的阅读时间后,又花了半年多时间编写这本小书。其书虽小,其志却大。

  我平生只给他人文集作序过一次,那是年过八旬的我社老社长李国章先生要我为其《双晖轩集》作序,国章先生是我尊敬的前辈、我曾经的领导,我没有推却的理由。而今,德伟兄作为我的学长、我社的作者,所著又是涉及传统文化和乡邦文献的,主旨在于尊重历史,求真务实,我同样没有推却的理由,于是再作冯妇,写下如上的文字。借此机会,祝愿《永康文献丛书》一如既往高质量地顺利出版;希望有更多的文献整理和研究界人士乃至图书、档案、出版等部门为基层县志和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出版、使用提供更热诚和便捷的帮助;期待有关学术研究及文化主管部门为县市基层的文献挖掘、抢救、保护和利用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有力的支持。

  (注:作者高克勤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原社长,此序系他为刚刚出版的永康文献丛书《县志引读和补遗》一书所作。基于作者对基层古籍文史文献事业的关心和资深出版人发自内心的使命感、责任感,对我们县市编纂文献丛书表达了良好的祝愿、希望和期待。序文标题为编者所加。)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文化·西津 00005 祝愿 希望 期待 2024-12-19 永康日报2024-12-1900006;永康日报2024-12-1900007 2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