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文化·五峰

披云之源

  披云之源

  □应春柳

  初冬的一个下午,刚好下起大雨,我们去龙泉宝溪,将近有一个小时车程的山路,七拐八弯的,对于会晕车的人来说,足可以把胃搅得翻江倒海。到了驻地,天色已晚。

  宝溪地处龙泉城池西北,在闽浙赣交界处,距城百来里。来宝溪之前,我只知道龙泉盛产宝剑和青瓷。宝溪其实是两个村庄的合称——宝更村和溪头村,两个村之间有一条叫宝溪的溪流流过。2024年联合国旅游组织执行委员会第122次会议公布了溪头村为“最佳旅游乡村”。宝溪还有一座山,叫披云山,因终年常披云而得其名,于我,却因披云山有泉水而得知。

  次日一早,宝溪对岸的山头云雾缭绕,虽然已是初冬,太阳出来之后却无寒意。方总说我们运气好,择日不如撞日,可以去溪头村看“不灭窑火”陈家窑开窑仪式。溪头村里锣鼓喧嚣、乡里乡外的人都赶了过来,当然也不乏我们这些外地的游客。净手、敬香、吟诵祭文、饮龙窑酒、开匣等环节,表演的性质已远超最原始的祭拜。匣内的青瓷经过高温烈火之后脱胎换骨,引来观众的赞叹。

  一拨人来到一个叫“茶野门之佳”的茶叶店落座。主人用龙泉青瓷茶具泡了红茶,茶汤清澈,清香四溢,入口醇厚,顿时两颊生津、周身通透。主人娓娓道来的茶经在离开茶叶店时似乎都忘了,唯有店主说的龙泉有好茶、好瓷之外,还有好水。别说这茶好喝,实则是这水。我还记得主人说的时候,侧了侧身,往背后指了指道:“喏,就是这披云山的泉水。”

  人都有寻根问底的习惯。下午时候,我们顺着宝溪的上游,来到取水源头青龙峡。

  宝溪与公路并行,我们半路下来横穿溪流,溪中露出水面的石头呈象牙白,而再往下,石头变得暗沉起来,但水一样清澈。方总说,如果水质好,溪滩上的石头呈象牙白,宝溪的上游就是青龙峡,通向无人之地,我们取的水就来自那。方总又指着宝溪下游说,这附近有一个村庄,溪水流过的石头的颜色和上面不一样。

  我们踩着石头,摇摇晃晃地过了溪,沿着山路继续往宝溪的上游青龙峡走去。左侧溪水潺潺,右侧山林茂密,山石、老树青苔丛生,山道杂草落叶铺地,显得松软而厚实,脚步也踏实了起来。走了20来分钟,在两座高山之间,一道宽阔的溪滩在眼前铺开。蓝天白云之下,阳光从山的那一边斜斜地照过来,青山苍翠,一两株红枫掩映其中,那抹红别有一种风情。“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或嬉戏溪水、或捡石玩沙、或驻足、蹲坐石头之上,极目远眺,甚好。

  如再溯源而上,溪水的源头来自披云山,披云山又叫天师山。天师山上有一座天师庙,是浙闽赣边区道教的发源地。据《龙泉县志》记载,当年朱元璋亲自率军征讨浦城县城的陈友谅,不料遭遇挫折,逃至闽浙交界的天师山上避难,情急之下,他走进天师庙,在天师像前跪拜求助道:“求天师保佑,救我元璋一命,日后为王,一定报恩。”随后就躲进庙后一山洞,山洞口顿时结起了蜘蛛网,由此奇迹般地阻止了追兵,朱元璋躲过此劫。脱险后,朱元璋对道教的崇敬更深,将天师山的救助视为命中注定,之后的征战都有道士陪伴身边。

  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其实古已有之,水滋润自然,自然同样可以养水的清润,水在自然中循环往复,互相滋养。生命乐于山水间,难怪陆羽在茶经中就有“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记载。

  我忽然明白,为什么会有人寻觅于此开发这一脉好水而来。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文化·五峰 00005 披云之源 2024-12-16 永康日报2024-12-1600006;永康日报2024-12-1600009 2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