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丽州清风

文章导航

从象珠“三王”说家风

  从象珠“三王”说家风

  □王虎

  第二十九篇

  象珠镇是省历史文化名镇。该镇象珠村始于宋,兴于明,盛于今。珠山为屏,村环宝带,山川优美。村中祠堂、民居、商铺、塘井、桥亭,群集六朝古韵。居民以王姓、徐姓居多,多姓族人集居,均遵道行义,亲睦共处,民风淳朴。

  三槐堂是象珠王氏一族的堂号。在《象珠王氏宗谱》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三槐堂王氏家训》《象珠王氏祖训》以及《治家训行十七条》等。这些家规家训诠释着这座古老村庄的文明沉淀和精神凝聚,从中领略到800年来形成的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浓郁家风。这种家风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能工巧匠,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廉吏能臣。在象珠,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政坛人物有王洙、王楷、王世德,人称“三王”。

  一、王洙:冰玉自将,毫无所染

  王洙,字伯贤,蒙童时父亲王逸轩常教导他要谨记祖训与家训,稍长曾拜王阳明高徒管南屏先生为师,研读儒学。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乡试亚元,经试荐,被授为滁州学正。任职期间,王洙呕心沥血,教授儒学,使之民风净化,风以礼让。与归有光、王慎中并称“嘉靖三大家”。有一年,王洙前往淮安赈济灾荒。当时,淮安遭遇特大水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他果断决定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王洙的贤声也随之鹊起。

  到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王洙被委以邵武推官,负责社会治安,平息盗贼,管理盐政。当时有个叫茅寮街的贼巢,聚集了上百号人马,烧杀掠抢,为害百姓,官兵多次围剿,非但无果,反而将剿匪扩大化,殃及平民,甚至杀害平民以冒功。因此,匪患越演越烈。王洙到任后,攻心为上,明文告示严惩首恶,胁从者一律不作追究,予以招抚。第二天,就有当地父老动员被胁迫为匪的子弟百余人,绑缚了匪首吴毳前来投诚,为害多年的匪患从此平靖。

  因为动乱,盐政也久已荒废,走私、偷税、逃税的比比皆是,贩运私盐的船只明目张胆,拥挤在漕运码头。王洙整顿了社会治安,就把精力放在整顿盐政上,下令用铁链围困码头,封存所有船只,共扣押私盐4万多担,那些奸商人人震恐。王洙恩威并施,没收私盐,调整课税,铁腕打击走私。这下达到了“课倍商怡,公私称便”的效果。盐税是农耕时代国家最为重要的税源,王洙掌管的盐政衙门可谓是肥缺。王洙不为所诱,自书门额“青天白日”以此警己警人警世。唐汝楫修撰的《王洙行状》中称之“冰玉自将,虽操利柄,毫无所染”。有一次,他受理了泰宁县一件贪污案,涉案的尹姓官吏,夜里带了黄金白银,意欲贿赂王洙。王洙一见怒不可遏,厉声痛斥说道:“你已经以污行败坏了自己,还想前来污我吗?”那姓尹的官员听了,羞愧不已,掩面而去。

  因政绩卓著,王洙升南京工部主事,负责工程建设。他实地考察发现街道的青石路面,雨天路滑经常人摔马坠。王洙立即召集石工,在路面上刻凿鱼鳞状花纹,增加摩擦力。翻修后,摔人坠马事故明显减少,老百姓纷纷点赞。同僚们也开起了玩笑,说:“王郎经纶满街啊!”当时南京临街商贾摊贩课税繁重,商家负担重,难以承受,大多隐匿瞒报。王洙暗访后,立即重新核算规划税收方案,减量征收,王洙新政一出,商贾欢呼,主动申报纳税,税收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成倍增加。

  王洙还有个特点,遇事事必躬亲。那时漕运堤岸经常出现管涌、涓漏隐患。他每日骑马沿岸巡视,不放过点滴瑕疵,要求立马整改,杜绝后患。在芜湖疏浚河道时,王洙带着真定的大小官员亲临现场,对民工嘘寒问暖,当面发放工钱,民工们感激不尽,响应者四方拥至,让工程提前完成。

  二、王楷:刚直勤政,惟民至爱

  王楷,字子正,号竹峰。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先后担任扬州府推官、刑部给事郎中、湖广荆南道右参议。

  他在扬州时,因为泰州处于出海口,长期遭到倭寇登陆骚扰,民不聊生。于是,下令倡导勤俭节约,招募民工复垦荒涂芜田,革新盐政,鼓励商贾复业兴市。尤其是惩治了一批借抗倭为名,屠杀百姓假冒军功的官兵。经过整治,秩序井然,市场繁荣,老百姓安居乐业。不久,王楷政声大起。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兴兵进犯扬州,城外老百姓纷纷逃进城里避难。扬州主官害怕由此生乱,严令封锁,紧闭城门,不准放入一个难民。王楷来到南门把守。他在城楼上目睹着难民如同蝼蚁,哭声连天,心里悲痛不已,就立马向扬州主官汇报,请求开启城门,让难民入城避险。但没有得到批准。王楷忧心忡忡,回到衙内,对随任的父亲隆隐公说:“形势如此危急,我如果开启城门,让百姓入城,就会遭受革职查办,甚至还会丢掉性命,连累家人。但,我岂能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而不顾数十万百姓的死活,看着生灵涂炭?”隆隐公也是深明大义之人,当即表态坚决支持儿子开门纳民。王楷立即兵分两路,一边指派属下官吏组织人力,动员城里商户居民腾空多余住房,安置难民,还捐出自己的俸禄,设置生活必需品供应摊点,做好接纳难民的一切准备;一边密切关注防奸治乱。回到南门,他立即下令开启城门,百姓欢呼雀跃,蜂拥而进。由于王楷未雨绸缪,准备充分,为难民解决了困难,全城没有发生大的骚乱,依旧安然。

  王楷的举动,扬州主官都看在眼里,既佩服又感动,更为他的爱民情怀和忠勇胆识所折服,从此对其器重有加,大小政务均邀请王楷商议决定。不久就把江都一带的海防授权王楷兼摄。

  过了不到一个月,倭寇又出动重兵,大举进攻扬州。王楷肩负着新旧两城的守备御敌重任。他昼夜筹划,选将募兵,又发动百姓提供粮食,打造武器。百姓一听是王楷的号令,无不遵从。军民齐心踊跃,把扬州城铸成铜墙铁壁。

  僵持阶段过后,王楷审时度势,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抽调精兵组成敢死队,潜入敌营,终日骚扰不已,使倭寇日夜不宁,不得休息。没过多久,倭寇不堪其扰,又见扬州固若金汤,久攻不下,士气顿消,趁着夜色赶紧退兵。“敌退我进”,王楷立即率领大军,乘胜追击,打了个干净彻底的歼灭战。古籍记载“斩获殆尽,倭自是不敢犯维扬”。

  王楷因功绩升任为南京刑部右给事中。嘉靖四十三年(1563年),他丁忧服满,乘坐小船,经兰江北上复职。路过富春江,正遇上浙江总督胡宗宪江上阅兵。那阵势,可谓是洋洋大观。从钱塘江到严子陵,数百里舟舻连云,旌旗招展,刀剑林立,甲盔曜日。胡宗宪对王楷素有耳闻,听说王楷路过,就急忙出迎,设宴招待。酒过数巡,胡大帅亲自舞动大刀伴着军乐助兴。惺惺相惜,兴犹未尽,胡宗宪又下令鸣放大炮,顿时,炮声轰隆,惊天动地,烟火弥空,遮日暗月。胡大帅还洋洋得意炫耀着说:“王掌科,你可知道?这一炮出去,一个声响就要耗费百十两银子呢。”这一听,王楷却不开心了,正色对着胡宗宪说:“大帅啊,这些钱都是小民们的脂膏啊,如果与强敌对战,千金不足惜。但今天的炮开得不值啊,你就不可以省着点?两浙老百姓为了缴纳兵粮,饱受苦难,他们生活真真不容易啊。”一阵话,直把胡宗宪这个气吞山河的名将,说得满脸通红,半晌无言。

  进京后,王楷恪尽职守,细察时政,并将调研所得整理成奏章,列举了七项弊政并提出了整肃意见:“肃朝政以儆百职;饬门禁以壮国威;谨奏辩以存国体;选儒硕以振士风;行贡举以备实用;明事权以饬吏治;重名器以正体统。”嘉靖皇帝阅后龙颜大悦,立即下旨施行。

  刑部右给事中任上,王楷不畏强权,以“淫祀悦上,虚耗国库”之罪弹劾了太常礼官宗纪、太仆靖洪、镇远侯顾寰。这奏折呈递宫中后,一连七日毫无动静。同僚都替王楷捏了一把汗,生怕触逆了龙鳞,带来杀身之祸。唯独王楷泰然自得。过了一段时间,这三名糊涂官都受到了免职查办。一时间,王楷公正刚直的名声传遍了整个京城。当年冬天就提拔为左给事中,成为刑科主官。在京期间,边关告急,朝廷害怕京城动乱,宣布了戒严命令,王楷奉旨守卫紫禁城的太和宫。他严格按照宫里规章,对骄横放纵的禁军,不听号令肆无忌惮的太监,毫不留情坚决执行杖笞纪律。因此,宫内秩序井然,固若金汤。

  三、王世德:勤廉清正,鞠躬尽瘁

  王世德,字有旌,号迥溪,素以勤廉清正著称。小时候读书时就有“温饱不求,忧乐同民”之志。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登进士,出仕初期曾在福建同安、闽县担任县令。在闽期间,古籍记载“戴星视事,清宿逋,豁滞狱,持正秉公法行,不以贵势阻”。当时有个恶棍,横行乡里,欺压百姓,过去的县令都以此人有功名为由纵容包庇。王世德一到任,百姓纷纷前来控诉,下属好心提醒他慎重行事。王世德正气凛然地说:“得到功名应该做有利于老百姓的事,岂能用功名来害民?”果断受理此案,经过查证属实,就按大明律法治了那个恶棍的罪,致使“群奸敛迹,一境晏然”。

  后升任湖广黄州太守。当时黄州政务极其繁杂,尤其是治安形势非常严峻,江洋大盗出没平常,纷扰百姓。有人好心劝说:“黄州这地方当官难,你去会不会太累?”王世德回答说:“没关系的,我只要把持好大纲,赦免民众的小过错,保证老百姓安居乐业,不受盗贼纷扰,这太守的事情就完成了。”上任不多时,黄州政简刑清,民安神享。王世德因此被提拔为湖广兵备使、湖广右布政使。他竭尽全力,整饬江防,补充军备,添造战船,在沿江堤岸设置风向标,并亲率军队围剿湖盗水匪,擒获了首恶盗魁。当时汉阳以南、汝宁以北的商贾平民无不称颂王世德之功。

  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贵州宣慰司土官安邦彦与四川永宁(今叙永)宣抚使奢崇明联合举兵反明,在西南引起很大震动,波及贵州、四川、云南三省。皇帝急忙召回正在浙江老家告假丁忧的王世德,任命为贵州监军参政,派赴前线平叛。王世德接到命令,慨然说道:“立功立言乃吾志也。”立即招募了一支浙江军队,马不停蹄驰援贵阳。

  天启六年(1626年)安邦彦率部直逼贵阳城下,数万叛兵把贵阳城围得铁桶般似的。当时叛军势头正猛,不久前,守城的一名鲁姓主帅战死,官兵军心大乱。王世德一到任就部署阵地前沿,亲自率兵在离贵阳城几十里开外的威清固守。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王世德举行了誓师大会,在大会上慷慨陈词:“我与大家饱受皇恩,义不可降。今日之计,不是死守就是遁逃,守则有生理。逃亡就是死路一条。只要我们坚壁清野,筑垒严守,以饱待饥,以逸待劳,叛军阴谋岂能得逞?!”众将官顿时一扫萎靡之气,精神振奋,士气高涨。紧接着,王世德身先士卒,亲赴前线,冒着箭雨,日夜巡守。叛军发动了上百次进攻,都无法破城,锐气顿消。王世德立即派出突击队,利用刮起大风的天象,趁着夜色,深入敌营,把叛军冲击得首尾相失,一片混乱。他则带领大部队,向叛军发起冲锋,扩大战果。叛军大溃,连夜遁逃。

  由于军功显著,他被封为省按察使兼监军。王世德从不居功,担任新职后,还是身披甲胄,与士卒一起同甘共苦,修城堡,制器械,安民心,兴生业。众人皆称为“贵阳长城”。不久,贵州又爆发三苗叛乱,与安邦彦互为声援,再次点燃战火。王世德立即调动部队,从三方面组织围剿军事行动,攻破160多个匪巢,擒获叛匪1000多名,解救受害百姓1530名,确保了贵州全域的稳定。

  平乱之后,王世德又一心恢复社会秩序,重视民生,亲自担负起每年数十万军饷的督运,确保了军心稳定,民生安宁,巩固了剿匪成果。嗣后,又捐出俸禄,改建州学校舍,倡导兴文重教,社会风气为之焕然一新。

  明朝末期,政局动荡,尤其是广东沿海地区形势复杂,海盗猖獗。王世德遵旨转任广东左布政使后,立保甲,严巡守,并派驻军队镇守三历沙,扼守海防要塞。同时组织治理交通,捐资修路,制定巡检制度,指定专职部门查验,惩治了有权势之人强占官渡的恶行。先后平定钟凌秀、刘香老之乱。调闽将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出兵夹击刘香老,在广洋一带围歼顽敌,香老投海溺毙。

  贵州刚刚安宁,云南又起了狼烟。有个姓万的女匪首,勾结禄昌、文沙、定州等地的不法之徒起兵造反,大肆狂逞。紧急军情报到京城,在金銮殿上,崇祯皇帝环顾百官,说:“岂有知兵恤民如王世德者乎?”下旨授世德为左副都御史,巡抚云南。于是,王世德在花甲之年抱病赶赴战场。

  (下转5版)

  坐落在胡薛岭的逸轩公祠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丽州清风 00004 从象珠“三王”说家风 2024-12-16 永康日报2024-12-1600007;永康日报2024-12-1600006;永康日报2024-12-1600008;永康日报2024-12-1600009;永康日报2024-12-1600010 2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