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文化·寻迹

探究“四件宝” 共赏古迹遗韵

贾处:一座无墙的古村落博物馆

  探究“四件宝” 共赏古迹遗韵

  贾处:一座无墙的古村落博物馆

  开栏语

  在时光的长河中,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活态见证,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记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古老的村落正逐渐焕发新的生机。为保护和发展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传统村落的投入和支持,让其重焕光彩。即日起,本报推出《探访古村落》栏目,记者将沿着青石板路,穿过斑驳旧墙,带你探寻每一块砖瓦背后的故事,共同聆听时光的低语。

  从城区往西溪镇方向出发,经过半个多小时车程,便到了毗邻磐安、东阳交界处的寨口新村贾处自然村。这是一个典型的山村,满目山林翠竹,溪涧穿村而过,石板巷道,辙迹纵横;明清古建,鳞次栉比;木雕石雕,栩栩如生……这里宛如一座无墙的古村落博物馆,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历史的长河。

  文滔公祠

  ▲

  村里的老房

  ▲

  贾氏宗祠

  ▲

  明清时期建筑

  ▲

  堂屋

  老四合院

  修缮后的公祠变成西溪家风馆

  听闻有记者即将前来采访,村民贾金钱在电话中热情地介绍:“我们村有四件宝,分别是明代堂屋、贾氏宗祠、文滔公祠及直头牌匾。它们承载着村庄深厚的历史底蕴。这四件宝是了解我们村历史的钥匙。”

  抵达贾处自然村,首先跃入眼帘的便是矗立于村口的标志性古建筑——文滔公祠。它古朴庄重,透露着神秘的气息。“这座新建的西溪家风馆,是在原有文滔公祠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是了解我们村历史的起点。”贾金钱说。

  文滔公祠,由寨川第二十六代孙贾正奎为纪念其父贾延湧的“文滔”字号,于1919年冬季精心建造而成。宗祠坐西北朝东南,采用全砖木结构,布局巧妙,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古戏台、前后两进院落及两侧的天井。

  宗祠内部装饰华丽,雕梁画栋,斗拱与牛腿上精雕细琢着浮雕图案,戏台顶部手绘着各种精美图案,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中厅上方悬挂着“南渡名宗”的匾额,两侧则装饰着“状元”“进士”“贡元”“工部侍郎”“奉直大夫”“大理司直”等荣誉牌匾,彰显着家族的辉煌。后进中厅则专门设立廷佐公的画像阁,供后人缅怀敬仰。

  然而,这座公祠也曾历经沧桑。1953年,文滔公祠收归国有,转型为柏岩供销社。此后,由于多次变故和管理不善,公祠遭受白蚁侵害,一度陷入荒废的境地。幸运的是,在贾氏家族后裔贾文胜及全体村民的慷慨解囊和共同努力下,经过精心修缮,这座古老的宗祠得以重焕生机,并被赋予了新的名字——西溪家风馆。

  贾金钱介绍,贾处自然村在长达数百年的村史中,孕育了团结奋进、商业繁荣与农业兴旺的热土,也培养了村民深厚的家国情怀。正是这些深厚的历史底蕴,激发了村民修缮宗祠的决心和热情。他感慨地说:“修缮后的西溪家风馆,起到了多重作用。一是作为展示和保存历史文献及文化遗产的宝贵场所;二是教育后代,帮助他们追溯文化根源,培养对家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三是作为研学基地,供学生和研究人员实地考察和学习,传承和弘扬家族文化。”

  “三间厅”为村里最悠久的建筑之一

  贾处自然村历史遗存丰富,村中的祠堂阁楼、祖屋民居,一砖一瓦、一梁一柱,皆镌刻着古代文明的印记。沿着两边的墙脚蜿蜒着长长的街巷,两旁的民居,错落有致,闲坐在村口的老者,面貌清瘦,悠闲自得。

  记者继续深入村落,一个跨越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群赫然入目——贾氏宗祠、堂屋、大会堂、基督教堂等各具风貌的古宅,错落有致地分布着。

  贾氏宗祠始建于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后于道光年间进行扩建。这座气势恢宏的建筑坐南朝北,采用“回”字形院落布局,占地面积达680平方米。沿中轴线前行,依次可见台门、正厅与后厅,东西两侧则分布着厢房。正厅为五开间设计,通面宽17.2米,通进深7.15米,屋顶采用硬山顶样式,古朴典雅。

  贾氏宗祠内珍藏着一块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皇帝敕封给贾廷佐的珍贵匾额,见证了家族的荣耀与辉煌。

  贾金钱介绍:“这座宗祠最初由村内18户居民共同出资兴建,目前主要用途是作为文物的存放地。”

  位于贾氏宗祠南侧的堂屋,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原由三进院落构成,现仅存中进的正厅,因而得名“三间厅”。这座建筑占地面积120多平方米,正厅采用三开间布局,以砖木结构为主体,配以单檐硬山顶,是该村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数百年来,它如同一位守护神,默默守护着村民的安宁。

  现场,记者看到后堂屋已濒临倒塌。“这座堂屋承载着我们村民最古老、最温馨的记忆,我们迫切希望它能得到妥善的保护与修缮。”村民陈月央满怀期待地说。

  历史长歌升腾在古村的新图景

  在文滔公祠的修建过程中,人文情怀贯穿始终,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房子建于何时?曾住过何人?往昔生活的模样如何?这些问题的答案如同拼图的碎片,一块一块地拼凑出贾氏家族完整而丰富的人文画卷。

  如今,西溪家风馆内的墙壁上,以展示图的形式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贾氏家族的三次迁徙路线。从贾耽、贾纬等代表性人物的辉煌事迹,到“一门二相公”的显赫家世,彰显了贾氏家族的荣耀与辉煌。同时,壁画概述了贾处始迁祖德恩公的迁徙历程、家族的演变、地理特色、古迹遗存等内容。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不仅丰富了贾氏家族的文化内涵,更为大家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贾氏家族历史的窗口,提供了独特而宝贵的视角。

  除了贾氏家族的历史,西溪镇各村独特的命名规律、主要人物的传奇故事、趣闻轶事等文化元素也有收录。这些丰富多元的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人文画卷,让后人得以深入了解先辈们的生活百态与精神世界。

  “仅修复古建筑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目标是活化整个村庄。”寨口新村党支部副书记贾广平的话语中充满对未来的憧憬与决心。他深知,古村不仅是一堆建筑物的堆砌,更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有机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历史记忆。

  谈及未来,贾金钱心怀愿景,期待贾处自然村能在文化保护与古村发展之间,踏出一条和谐共生的平衡之路。“对古村落古建筑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活态传承、活化利用。古建筑背后的传统文化才是其灵魂所在。讲好一方水土的故事,才能让古建筑成为地域文化的鲜明标识,成为年轻人心中永恒的集体记忆。”贾金钱说。

  融媒记者 吕晓婷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文化·寻迹 00004 贾处:一座无墙的古村落博物馆 2024-12-10 永康日报2024-12-1000012;永康日报2024-12-1000007;永康日报2024-12-1000006;永康日报2024-12-1000010;永康日报2024-12-1000008;永康日报2024-12-1000009;永康日报2024-12-1000011;永康日报2024-12-1000017;永康日报2024-12-1000018;永康日报2024-12-1000015;永康日报2024-12-1000024;永康日报2024-12-1000023;永康日报2024-12-1000019;永康日报2024-12-1000021;永康日报2024-12-1000022;永康日报2024-12-1000020;永康日报2024-12-1000026;永康日报2024-12-1000025;永康日报2024-12-1000033;永康日报2024-12-1000035;永康日报2024-12-1000013;永康日报2024-12-1000014;永康日报2024-12-1000016;永康日报2024-12-1000030;永康日报2024-12-1000031;永康日报2024-12-1000032;永康日报2024-12-1000027;永康日报2024-12-1000028;永康日报2024-12-1000029;永康日报2024-12-1000034 2 2024年12月10日 星期二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