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丽州清风

青灯黄卷 松朋高洁

  青灯黄卷 松朋高洁

  □黄文通

  第二十八篇

  “锦云瑷瑷浮天际,回首龙山即故庐。”这是明朝进士黄卷《似心田内姪》中的诗句。句中“龙山”地处永康东南,毗邻缙云。因山势若龙而名“龙山”,山脊蜿蜒起伏,龙风嶙嶙,俗名“来龙岗”。龙山东西走向,龙头迎曦,气贯长虹,龙尾伴凤(凤凰山),龙飞凤舞,气象万千。

  龙山南麓,有一占地数百平方米的明代古宅,背山面水,负阴抱阳。正门近衔旷野,阡陌纵横,一涧山水,草木掩映,自西向东,横穿阳龙岙(因处龙山南面而得名),经明清古村落下水道,注入舟山九曲溪。远望南屏“长城”,奇峰连绵,白云缭绕,风光旖旎。这座明代古宅,青砖黑瓦,砖木结构,正门四柱,牌楼式,青砖浆砌。正门上方砖雕阳刻“名儒”两字,字体端庄饱满,门风昭然。这是黄卷诗中的舟山故里——龙山故庐。

  黄卷,字汝通,一字惺吾,据家谱记载出生于明嘉靖丙申年(1536年)五月廿七,明万历五年(1577年)登丁丑科沈懋学榜进士。黄卷天性机警,才思敏捷。官授中书舍人,选河南道御史,为官遇事直言,不避权贵。明末清初,三藩并封诏。当时建言诸臣如涂念东、王省轩、朱纳斋、王介石都因触犯皇帝而被革职削籍。黄卷写诗慰赠,又上奏章,力图挽回,声震朝廷。奏章虽然留中,自己却被放归。晚年讲学于碧萝山古松下。著有《四书五经发微》若干卷,人称松朋先生。

  黄卷耿介无私,不避权贵,威震朝廷,风采奕然,这与祖上家传有关,先贤乐学、勤学、善学、务实的学风,以及优良品质的积淀对他有很深的影响。

  烈祖黄伯洪,气质纯和,丰姿英伟,雅好读书,闻望日隆。郡邑以贤良荐授湖广辰州府沅陵县知县,莅政严明,兴利革弊,民畏其威,而怀其德,邑志传为良吏。

  曾祖黄熺,读书好礼,积善遗安,善养父母,孝道可嘉,修身齐家,名闻遐迩。父母有疾,忧形于色,衣不解带,汤药亲为,悉心照料,不辞辛劳。友于其弟,情同手足。孝友立世,睦邻友族。

  曾叔公黄煦,敏而好学,博览群书,公而无私,殊兼众善,扶纲常而礼法。医术惟精,治痊而不求报,怜恤孤贫。程文德为黄煦立传载“翁讳煦,字永暄,予祖姑程氏实归焉”。程文德祖姑程氏,就是黄卷的曾叔婆,出自书香门第。

  父亲黄圭,郡增广生,天资英敏,操履坚贞,经书博览,吟咏善成。所学旁及阴阳禄命医卜诸家之术,无所不窥,尤精于医。其学潜修实践,不为空谈,有医方传于世。

  “青灯黄卷伴更长,花落银缸午夜香。”黄卷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自幼勤奋好学。日里“带经伴黄犊”,牛背念经书,亦农亦学;入夜青灯相伴,挑灯夜读,“鸡声忽起隔林中”,仍勤学不辍。他除了需要学习应试的四书五经外,还读了大量与治国安邦有关的书籍,“著《资言》十万言,凡国家典籍、防田、盐法之类,靡所不备”。可见黄卷志存高远,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

  黄卷金榜题名后留在京师,进入核心衙署之一的内阁,授内阁中书舍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十月,黄卷通过吏部与都察院的考试,成了侍御史,并被分到都察院河南道。

  勤政为民,纾困解难。黄卷在巡视北直隶天津长芦盐场时,盐工反映子弟入学困难,他便建议沧州知府大力建立州县学宫,以便让盐工子女入学就读。《明实录》记载:“巡盐御史黄卷题称长芦原设运学教授、训导各一员,久废未复。议照河东,一体建置学宫,文庙师生以兴教化。诸费派在盐引,不烦有司。从之。”清人编纂的《长芦盐运志》中也记载:“万历十九年巡长芦盐,请建运学,又议正盐之法,掣出盐斤多至四十斤者,纳银一钱,过六百斤以上者,引盐铳毁;又疏请将昌平等七处引盐仍由商运,每引照纳牙税银二分一厘六毫,小余盐银无毫,随商发运。其法甚善。”给黄卷以很高的评价。

  黄卷在巡按山东时,发现西周大臣周公后代子孙穷困潦倒,生存陷于困境,就商请州县帮他们重建家园,渡过难关,以示不忘古圣贤遗德。黄卷为官,体民情,纾民困,解民忧,敢担当,干实事,政德懿行,堪称楷模,深受百姓推崇。

  清正廉洁,秉公执政。黄卷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坚决纠正歪风与恶行。在巡视卢沟桥榷务时弹劾了违法的权贵(嘉靖帝次子景王的妃子的从人),还捐款修建衙署。在巡视“节慎库”时,发现库吏偷盗财物,就上奏予以弹劾。万历十九年(1591年)黄卷出任长芦“巡盐御史”,具体职掌是“督催盐课”也就是盐税,这是个“肥缺”,可以获得不菲的灰色收入。但是黄卷安排属下一批官吏负责收税,不亲自去一线收税,同时加强“盐课”巡查,建立清廉保障机制,正风肃纪,清正廉洁。面对“三王并封”,众臣不敢吱声言事,唯恐受到牵连。可是黄卷给时称“四公子”的几位大臣赋诗慰赠,继续向皇上上书说理,为“四公子”辩护,坚信他们有功无罪,但是皇帝最终还是不听劝说,怒发,念他为官功德,没有治罪,他的上奏以“留中”处理。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秋“癸巳大计”,在顾宪成主导下,借京察(考核)大力打击与当朝有关的人员,这位清廉秉公,铁面无私,不避权奸的黄卷自在其中。有人记载他“京察降”“遂以他故,飘然命驾而归”。

  情系桑梓,晚霞满天。黄卷回家乡后,“居则粗衣粝食泊如也,于书无所不读”。特别热心于家乡的公益事业,凡有公事,靡不以身先之。如改县前之溪,新县后之钟楼,鼎水口之塔等,凡以培地灵而开文运者,皆实心实意为之,不言劳且不言功。他“讲学碧萝居古松下”,教书育人,为国育才,为族育人,呕心沥血,培植后学,以“后凋之松柏”为友,以诸子经典为伴,为教育事业而终。乡人敬称其为“陬山先生”或“松朋先生”。明万历、泰昌朝内阁首辅方从哲在《御史惺吾公墓志铭》中给予由衷评价:“先生之品为珪与璋,先生之材为栋与梁,先生之功勒在旌常,先生之学著在宫墙。”

  黄卷有子二,长子黄一鹤,人称“一身两地廉知县”。为官清廉又有能力,身兼威县知县与清河县知县,后升任福建延平府同知。离任后,行李萧然,囊中仅有图书数千册和一些随身衣物用品。次子黄一鹍,人称“敢杀皇亲铁面官”。由武功庠贡入仕,初任山东济宁州同知,因治政廉明,断案公正,升任东昌府通,后转任山东都察院经历,为护国执节而死。

  黄姓出自远古嬴姓,源远流长,根深叶茂,英才辈出。有曾任楚相,被列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受孝烈王封为“春申君”的黄歇;有“二十四孝”之一“扇枕温衾”的江夏始祖黄香;有宋代文学家,江西诗派创始人,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并称“苏黄”,同时又是宋代著名书法家,号称“北宋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究其源,实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滋养及其文脉的庚续,也是以宗法家规为载体的家族文化世代相传,在修身、齐家、睦族、治国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永康由义坊《华溪黄氏宗谱》载有宗法22条,家规15条,新增规条8条,内容涉及宽泛,条规翔实具体,可操作性强。如有激励族众积极上进的宗法:“本宗淑德懿行及科第名业,皆后人所当记忆,以起孝思,以图绍述,故于人物下分类纪之,垂诸永久,其贤最著者,则另为立传,以示崇奖,且以风后人也。”也有惩罚的宗法:“男子有作非为者,当黜,图则有圈而无名行,则不书某子,不辱其先也。下不书妻子,绝其后也。名下书某事黜,有既黜而悔过复善者,仍录之有父,被黜而子盖前愆者,录之称某人孙,示与父绝也。”宗法奖罚分明,惩前毖后,劝人向善、向上。又如有劝人孝悌的家规:“无论贵贱贫富,各有其亲,则各所当孝;各有其长,则各所当悌。”有劝人勤俭耕读的家规:“子姓士农工商,务勤本业,不可懈怠。至衣食充足之家,更宜延名师教子弟,俾知礼义。盖读书不徒光大门闾,荣耀宗祖,子弟有桀骜者,亦可变化气质,可以保身,并可以保家。”有邻里纠纷调解的家规:“族有较竞,非重大事情,不得径至讼庭,须先禀家长,公直理判,或责或罚,量力施受,有顽梗不负者,听其告理,秉公白之。”所有宗法、家规无不教人崇德向善,修身养性。

  感受文化伟力,追思先贤美德,感悟立身处世,恍惚御史黄卷从未走远。

  原典

  1.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宪令也。国无宪令何以束下,而家无规则逾礼越分,滋乱甚焉!

  2.陋俗最宜革除。

  3.事君则忠,事长则敬。

  4.人之所资以生者,维衣与食,而衣食之所以充足者,在勤于俭。本宗耕读世业,勤俭之训昭然在也。子姓士农工商,务勤本业,不可懈怠。

  5.至衣食充足之家,更宜延名师教子弟,俾知礼义。盖读书不徒光大门闾,荣耀宗祖,子弟有桀骜者,亦可变化气质,可以保身,并可以保家。

  6.无论贵贱贫富,各有其亲,则各所当孝;各有其长,则各所当悌。

  7.本宗淑德懿行及科第名业,皆后人所当记忆,以起孝思,以图绍述,故于人物下分类纪之,垂诸永久,其贤最著者,则另为立传,以示崇奖,且以风后人也。

  (摘自《华溪黄氏宗谱》)

  南屏“长城”奇峰连绵

  黄卷故居

  明代古井上宅井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丽州清风 00004 青灯黄卷 松朋高洁 2024-12-09 永康日报2024-12-0900007;永康日报2024-12-0900006;永康日报2024-12-0900008;永康日报2024-12-0900009;永康日报2024-12-0900010;永康日报2024-12-0900011;永康日报2024-12-0900012;永康日报2024-12-0900013;永康日报2024-12-0900014 2 2024年12月09日 星期一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