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文化·寻迹

胡库下村旧貌换新颜

古建留古韵
古村留乡愁

  胡库下村旧貌换新颜

  古建留古韵

  古村留乡愁

  石板巷道,辙迹纵横,青砖黛瓦点缀其间……走进古山镇胡库下村,仿佛置身于自然与人文交织的诗画之中。该村落于2020年入选浙江省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2021年列入第九批省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散布村落的古民居、古宗祠、古巷道见证了岁月沧桑。

  底蕴深厚

  古村落传统建筑多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胡库下村的灵魂,不同类型的建筑记载了历史变迁。” 胡库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激扬介绍,传统建筑多,随着时代发展,问题也随之而来,因年久失修,古村落核心区还有多处古民居、古建筑破损严重,消防设施缺乏,安全隐患增加。

  “古建筑保养不易,外立面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但是,我们村两委认为先人前辈留下的遗产不是负担,而是承载乡村振兴的基石。”胡激扬补充道。

  修旧如旧

  村庄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胡库下村在保护和活化利用古村落方面不断探索,结合“产业促共富、建设促共富”,综合考虑古村落开发利用。在村庄发展过程中,坚持“修旧如旧”理念,在保护和利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加以建设。为最大程度还原村落历史风貌,村两委根据每幢建筑不同的特色,制定不同的保护方针,重建文昌阁,将胡公陵园—胡则史迹馆—胡公文化广场周边景观连线打造,对老区块房屋进行改造,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经过数年抢救、修复,如今已开展古建筑修缮18幢,风貌冲突的建(构)筑物整修改造15幢。修葺一新的古建筑已然没有了从前的“破败”气息。通过科学规划、引入业态,胡库下村的古建筑不但“活”起来了,还渐渐“火”起来了。如位于胡公文化广场周边的古民居摇身一变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和餐饮店,目前已初步形成美食业态,丰富的古民居体验场景翻开了胡库下村乡村振兴、发展文旅产业的全新篇章。

  改造提升

  打造共同富裕典范

  胡库下村还深入挖掘和传承胡公文化,累计开展教育活动18次,接待约1.2万人次。该村结合现代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需求,协同社工站共同成立巷子学堂,开展相关趣味教育、老人关怀等活动,传承并发扬胡氏崇文敬老文化。该村还注重业态引进和发展,拓展产业价值链,充分利用村内集体资源,盘活市场、沿街店铺等,每年实现创收4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6万元。

  古村承载着乡愁,一砖一瓦记录着故事。胡库下村将继续立足古村特色,引进特色产业,以更加长远的眼光改造提升,让古村落恢复造血功能,实现“逆龄生长”,打造乡村共同富裕典范。

  融媒记者 贾佳俊

  胡库下村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文化·寻迹 00004 古建留古韵
古村留乡愁
2024-12-03 永康日报2024-12-0300006;永康日报2024-12-0300010;永康日报2024-12-0300022;永康日报2024-12-0300024 2 2024年12月03日 星期二
浙B2-20100419-2